談教會發展的新趨向

首頁Home | 諸家論述總檔 |翁佳音曾宗盛 | 徐謙信 | 夏文學 | 江玉玲 | 郭東榮 | 郭正昭 | 李加恩 | 林昌華 | 林俊育 | 林暢有 | 盧俊義 | 阮宗興 | 王昭文 | 王成 | 蘇慶輝 | 謝大立 陳俊宏 |鄭仰恩| 張德麟 | 張德謙 |張妙娟

     盧俊義 
《嘉義西門教會週報》 198569日,後收入於《牧會筆記(一)》


自從1965年宣教百週年後,總會推出「新世紀宣教運動」以來,歷經「忠僕運動」、「自立與互助」,以及今年期滿的「十一增長運動」,等等這些宣教事工計畫,都是在針對台灣社會變遷之需要提出教會走向的方案。
在「新世紀宣教運動」單元裡,我們曾經規畫五個不同領域目標:有都市傳道、工業傳道、農村傳道、山地傳道和海外傳道 等。不僅做神學性探討,並且派人赴國外研習相關的傳道事工之推動與實務。為了配合各種事工之推動,總會也在機構上裁併與精簡了一些委員會,希望能提升傳道 事工之執行效率,也就在那時,教會喊出一個「教會現代化」的口號。

事實上,我們再次檢討「新世紀宣教運動」為期五年的五個單元,應該說它是最具內涵和有意義的;一則它的方向清楚,二則它有過事先的職前神學研討和訓練。唯一的失敗是我們把此宣教事工定期太短,只有五年(1066-1970),且每個單元只有一年。

話說1960年代,是李國鼎先生任經濟部長的時代,他推動成立了高雄加工出口區,使台灣開始由農業形態的社會步入輕工業的階段。國民政府大力推動,引進外資在加工區設廠。成千上萬的勞工由台灣各地擁進加工區,一部部的遊覽車下鄉去「搜集」青年子弟加入,甚至影響到許多 中小型工廠大量缺少工人,因都被加工區吸引去了。

此時我們總會一方面在籌備1965的百週年大典,卻也因倍加運動的推動,深深感受到加工區的壓力。因而另一方面著手研究加工區所帶來的副作用:台灣社區結構的變遷。

真正的神學家,應該是有「先知」的敏感度。我們的神學家的確發現到台灣社會即將會有極大改變,因此,針對這種社會結構轉變的需要,傳道事工的政策、方法,都必須有推陳出新之計;工業傳道這個單元就是針對台灣社會工業化而設計。工廠多的地方,勞工多、人口多,原本小鄉鎮會變成大都會;同樣的,零星稀散的村落會逐漸人去屋空,這可由1970年代,政府裁併許多農會看得出來,農村人口及經濟能力退縮的現象,也可由民意代表數 在城市增加、在農村減少得到證實。因此,農村、都市傳道單元之設計表達了我們的預估。

加工區,吸引了為數相當可觀的青年進去;在加工區,全自動化的機器作業,可減省許多不必要的人力負擔,使許多原本是 卡車捆工、遠洋船員的平地青年不再在這種粗重人力之職域扮演重要角色,改由山地青年代替。一群又一群山地青年下山而來,他們有的已婚,有的則是剛初中之 齡。許多女子因而被賣為娼,有的被騙典押為「奴工」。但是,我們發現山地教會已不再是昔日那麼興旺,老人與小孩處處可見,耕地不再快易,有些田地甚至面臨 廢耕而有被收回之慮。山地傳道所要提供的意義,不只是突破教會現有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山地教會不再排斥他教派之會友,能通婚、互助,進而共同合 作以謀山地社會之福利與基督化的早日實現,我們看到布農族語新的聖經之翻譯,就是由我長老會與天主教白冷差會合作印出,就可體會到推出山地傳道單元的深遠意義。

海外傳道對我台灣教會來說,意義實在非比尋常;自1865616日開始,到1065年正好是一百年,這一百年來,我們教會都是在接受外國差會的支援、幫助,不僅是人力,甚至是財力上的。我們覺得一百年,應該是我們自己站起來,並且開始回饋的時候,因此有計畫派人去國外開始宣教事工的必要,在信仰上說,這是很好的見證,但事工的執行除了選人才外,也必須有一筆相當的財力來支援,於是教育會友認識海外宣教的意義,在百週年後的台灣教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回顧檢討上述五個宣教單元的失敗,不禁叫我們感到唏噓;因為我們設想得真是週到完備,我們已把台灣社會今日的狀況,在30年前就已洞悉清楚,可是我們都沒有好好地完成這使命。

今天,我們看到幾種新型的宣教事工形態,如果早在新世紀宣教運動做好它,我們就不用在7年前推出「十一增長」的宣教單元。這些新的宣教事工,例如學生工作,它的重要性已逐漸開始被重視;沒有做好學生工作,就很難為我台灣教會的下一代找出接棒薪火,尤其是新一代的傳教者,更需要在中學、大學時代裡去培養。因為近代教育的體制下,我們已很難在農村教會找到青年學生,即使有,也忙著功課,尤其是高中生,他們對教會生活之陌 生更值得我們關切。因此,做好學生工作,就是在為我們台灣教會開出一條新路。在城市裡,過去那種街頭佈道方式已不合適,放宗教電影也比不上電視、錄影帶的節目來得吸引人。大家求知慾愈來愈高,台南神學院在中南部等地開設信徒神學研究班,台灣神學院開夜間神學部,都在表明現代人對神學、信仰的另一種態度。教會若執意於過去的事工模式,是很難有好成果的。因此,如何使教會成為社區的領導者,或是如何使教會仍然在社區扮演舉足輕重角色,這都與教會之軟體建設有極 密切關係。

百週年倍加運動最成功的地方,是使台灣縱貫鐵公路沿線地帶之每個鄉村,都有我長老教會。但是,曾幾何時,因結構上的變遷,當年所開設的教會,有許多地方已是欲振乏力了!一位牧者兼牧數間教會的「教區牧會」看來是勢在必行。

「福音不變、社會在變、教會應變」,這實在是一句值得我們深思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