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馬偕博士生平

 

 

第二節,來臺前生平略述


臺灣基督教北部教區長老教會的開拓者也是奠基者是偕叡理牧師(Rcv. George Leslie MacKay),這姓名是依據閩南語音轉譯而成,因為中國人姓名習慣上為三個字,所以才不譯成「馬偕叡士理」,嗣後在他獲得加拿大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贈與神學博士學位後,也有人稱他為「偕博士」或「馬偕博士」,在臺灣則不少人直接暱稱他為「馬偕」。

馬偕祖籍為英國蘇格蘭北部蘇特蘭莎(Sutherland Shire)地方人,父親為佃農,名叫喬治•馬偕(George MacKay),母親海倫•蘇特蘭(Helen Sutherland),於一八三○年(清道光十年)移居加拿大北部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左拉村(Zorra)。馬偕生於一八四四年(道光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是老么,上有三兄二姊。左拉村居民敬畏上帝,教子女讀聖經,謹守安息日,同時尊敬傳道人,馬偕生長在如此宗教氣氛濃厚的環境下,從少年時起就已立志要做一個宣教師。在以後許多年的求學生涯中,他無時不懷著這種熱情。

一八五○年,馬偕七歲時,進入烏德斯脫克(Woodstock)小學就讀。一八五五年畢業,同年升入多倫多(Toronto)師範學校,一八五八年畢業,初執教梅伯吾德(Maplewood)和買特南德威利(Maitland Ville)小學。一八六六年再進入多倫多(Toronto)大學的諾克斯(Knox)神學校就讀,次年轉入美國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神學院,一八七○年四月,他修完全部課程返回加拿大。

同年夏天,返國後的馬偕曾短暫地受派在多倫多長老會管區中的New Market 及Mount Albert 兩個佈道所中工作,同時也向「海外宣道會」(The Foreign Mission Committee)提出自願為海外宣教師的申請書,卻未被立即允許。同年十一月,他再度負笈國外,從魁北克(Quebec) 渡海,輾轉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神學研究科所深造。一八七一年三月,結束課程,四月接獲海外宣道會來函,略謂已批准他的申請,同時決定呈請總會允許,派他為海外宣道的第一位宣教師。返國後的馬偕,參加當年六月在魁北克召開的總會會議,獲得核准,並指定中國為他傳教的地區。九月並委託多倫多中會將聖職授與馬偕,當時他二十七歲。

一八七一年(同治十年)十月,馬偕返回家.向眾親友辭行。之後,輾轉到舊金山,再從舊金山搭美洲號(America)航抵香港。隨後再轉廣州、汕頭拜會教會,最後再到廈門,搭乘「金陵號」(Kinlin)雙桅縱帆式帆船前來臺灣。

到臺灣傳教,並非馬偕原先計劃,不過,他自述:「這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牽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一八七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金陵號航抵臺灣南部打狗港,登陸後,德記洋行哈地先生(Mr. Hardie)借他一個地方住宿。卅一日星期日那天,他在哈地先生房舍內向當地英國人作來臺首次證道,講題是「被釘救主的福音」。

一八七二年元旦,他從打狗前往阿里港拜會李庥牧師,在那裡前後待了二個多月,除了觀察英國長老教會在南部的工作方法,同時也獲得許多關於臺灣的知識,學會了臺灣方言的八聲,及一些漢字。由於南部教會已有良好基礎,展佈傳教的空間不大,而馬偕聽說臺灣北部有大城市,人口稠密,但是沒有宣教師,也沒有佈道站,遂毅然決然前往北部傳教。於是在李庥牧師與德馬太醫生(Matthew Dickson)陪同下,搭海龍號(Hailoong)輪船北上,於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進入滬尾(淡水)港,舉目遙望四周景色,馬偕心神安寧清靜,冥冥中感覺到「就是這地方了」(This is the land),同行的李庥牧師也對他說:「馬偕,這是你的教區。」時馬偕二十九歲,而此日三月九日也成為以後北部基督長老教會設教紀念日(註4)。



注釋:

註4:本節主要是參考下列諸書改寫而成,為省篇幅,茲不一一分注。

  1. 馬偕博士著,林耀南譯《臺灣遙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48 年3 月),P1~25。

  2. 郭和烈前引書,P38~69。

  3. 陳宏文譯《馬偕博士日記》(人光出版社,1996 年7 月再版),P25~38。

  4. 陳宏文《馬偕博士在臺灣》(中國主日學會,1997 年3 月增訂版),P15~31。

  5.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第五章〈淡水開港與西方文化的輸入-以馬偕傳教為 中心之探討〉,臺北文獻直字66 期,臺北市文獻會,民國72 年12 月,P255~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