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馬偕墓與吳威廉及羅虔益兩位牧師的關係

 

 

第二節 馬偕墓與兩位牧師吳威廉和羅虔益的關係


 馬偕從一八七二年到達淡水,至一九○一年逝世於淡水,在其三十年的傳教生涯中,身 兼數職,除了教會的事務,大部分的建築亦出自他的設計。從一八七二年一座教會開始,至 一八九○年止已建立五十座教會。這些教會除非向民房租用,其餘多由馬偕親自設計。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中法戰爭之後由劉銘傳撥款賠償的教堂,史稱為賠償教會。包括大稻埕、錫 口及新店等教堂,其形式大同小異,在正面樹立一座多層尖塔,每層皆有象徵意義(註8)。 臺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的建築,繼馬偕之後,還有兩位牧師具有重大貢獻,他們是數學 家吳威廉(William Gauld)及工程師羅虔益( Kenneth W. Dowie)。分析從一八七二年至一九三二 年六十年之中的北部教會建築,可有三階段的分期

  1. 1872 至1892----馬偕為主要設計者,牛津理學堂為代表作(註9)。

  2. 1892 至1923----吳威廉為主要設計者,淡水女學校為代表作。

  3. 1923 至1932----羅虔益為主要設計者,淡江中學校舍為代表作。

吳威廉所設計的建築前已述及,羅虔益於一九一三年從加拿大至臺灣,任教於淡江中學 校(Tamsui Middle School)。他主要的建築包括:淡江中學體育館(1923)、淡江中學八角塔及校 舍(1925)以及淡水教堂(1932)。 馬偕墓為吳威廉設計,但墓前的長廊與拱門為淡江中學校舍的一部分,連接教室與體育 館,此為羅虔益所設計。羅虔益由加拿大母會派來臺灣主持青年教育與建築事宜。在一九一 九年春,日本政府允許建校,教會募得一萬六千日元的經費,加拿大母會再加補助,終於體 育館在一九二三年竣工。六月五日在體育館舉行北部教會設計五十週年紀念典禮。繼而八角 塔及主要校舍於年底十一月開工,在一九二五年六月全部完竣。 如果比較上述三位宣教師的建築設計,我們將會發現各有千秋,各自反映了時代的條件。 馬偕的教堂具有濃厚的臺灣鄉土味,其屋脊上常置小尖塔。吳威廉的建築較少有臺灣傳統色 彩,他引進來英國或加拿大方面十九世紀盛行的紅磚拱廊式建築。最後,羅虔益的建築又再 度吸收臺灣傳統特色,他將八角塔、山牆、鳥踏及宮燈的細部趣味融入了淡江中學校舍之中。

主要參考書目

  1. 馬偕博士的業蹟,齊藤勇編,馬偕圖書館落成紀事版,淡水學園叢書第二篇,昭和十 四年出版。

  2. 「From Far Formosa」,臺灣遙寄,G.L.Mackay。

  3. 馬偕博士日記,馬偕著,陳宏文譯,東輝出版社,1972 年。

  4. 馬偕博士在臺灣,陳宏文著,中國主日學協會,1982 年7 月出版。

  5.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鄭連明主編,1965 年6 月出版。

  6. 北部教會九十週年簡史,徐謙信主編,1963 年。

  7. 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委員會,陳宏文譯,人光出版社,1997 年3 月出版。

  8. 淡江中學校史,姚聰榮主編,蘇文魁執編,私立淡江中學出版,1997 年5 月出版。

  9. 馬偕博士在淡水,淡水教會120 週年慶典籌備會,滬尾文史工作室編輯,1992 年。

  10. 認識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人光出版社,1986 年。

附註:

  1. 據(馬偕博士在臺灣)頁127,「五十二歲時,他買了一片土地約四甲,周圍種了竹子, 把這塊地圍起來。在這片土地上,他種了許多果樹,但是因為那塊地不肥沃,花了不 少錢卻沒有成功」。「那片土地約有五千坪,由馬偕博士夫人捐獻給淡水中學做為田徑 運動場、球場、操場之用,其餘則出售給別人」。

  2. 關於北部基督長老教會相關建築物如禮拜堂、學校及傳教師宿舍之設計者,並未出現 過當時設計圖稿的第一手史料。不過,我們依據馬偕外孫柯設偕的文章或口述資料以 及已出版的馬偕史料,可以推斷出設計者。例如柯設偕述及馬偕利用蕃薯製作理學堂 大書院模型供工匠參考,筆者在1972 年曾在淡水禮拜堂訪問柯設偕得知。

  3. 據「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166,指出吳威廉「是一位優秀的建築師,將傳教 中心由淡水遷移到臺北時,在當時的臺北郊外牛埔庄買了一片廣大的地皮,都是吳牧 師遠大眼光的建議。後來在此地建立了堅固又大方的醫院、神學院與四棟傳教師宿舍, 非常優美雅觀。淡水的女學校校舍也是他的設計,他的建築才能使當時日本人與英國 人也很欣賞,他們有許多建築也都請他當顧問」。

  4. 見陳宏文著「馬偕博士在臺灣」第五章,馬偕博士親自設計、監督牛津學堂、女子學 校的工程外,又雇用人開鑿一口水井,井水很清淨,供牛津學堂及女學堂之用。

  5. 馬偕在1872 年到臺灣北部淡水傳教,是當時罕見的傳教英雄,因為臺灣北部尚未有 基督教的洋人牧師出現。所以他的行動實屬創舉。十九世紀的加拿大與起一股青年牧 師向海外傳教的運動。加拿大對中國傳教主要開闢了三個教區,包括臺灣北部教區 (1872 年起)、豫北教區(1888 年起)以及華南廣東教區(1920 年代)。見「加拿大傳教士 在中國」一書中所錄宋家珩「加拿大傳教士在中國」一文。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 年。

  6. 見「馬偕博士在臺灣」頁104,「民國十四年(1925),羅虔益牧師所設計建築之現中學 校舍完竣」。

  7. 見「北部臺灣基督教會的歷史」頁96,「這十餘年之間,吳牧師建築了許多間教會及 女學院、神學院及馬偕醫院。今年他也從加拿大諾克斯(Knox college)神學校得到神學 博士學位」。

  8. 據「馬偕博士在臺灣」頁147 載「一層大門----外國傳教,二層海浪----傳道到東方, 三層兩半球----東、西方,四層兩門----臺灣南、北教會,五層七燈層----理想的教會, 六層尖塔通至天庭」。

  9. 牛津理學堂的平面尺寸,皆為英制。文獻上載為76 英呎×116 英呎,實測極為接近, 只有幾公分誤差。引「馬偕博士在臺灣」一書頁95,「馬偕博士除親自設計、監督牛 津學堂、女學堂的工程外,又雇人開鑿一口水井」。

  10. 據「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58,「偕牧師帶著他故鄉的弟兄姐妹們募得建設神 學院用途特別奉獻的6215 美金,於1881 年11 月30 日返臺,不久就在環境優美的淡 水砲臺埔買了地皮,立刻開始與建工作,特別從廈門運來小紅磚,外面全經油漆以防 大風雨。校舍東西長76 呎,南北長116 呎」。這個英制長度換算為公制,東西長為23.17 公尺(實測為23.25 公尺),南北長為35.35 公尺(今實測僅剩18.75 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