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馬偕博士生平

 

 

第三節 北臺灣傳教活動與特色


馬偕等三人抵達淡水後,先借宿英商杜特(Mr. John Dodd)所設寶順洋行之一所房子。十一日,他隨同李庥牧師與德醫生,作一趟北部地區旅行,順便視察中部以南教區,而馬偕也可踏勘自己將要傳教的地區。一行三人,外加兩名苦力,渡過溪水河,經桃園、中壢、大甲、大社、內社、埔社,最後回到大社分手,並雙方約定以大甲溪為南北教會的界限。李庥、德醫生由陸路南往臺灣府城,馬偕則與另一名苦力北返,於四月六日回到淡水。透過寶順洋行的幫忙,以每月十五元四租金,租到一間預備作為馬廄的房子(原址為今淡水鎮馬偕街二十四號屋後)作為棲身之所。經過一番整頓後,馬偕苦學閩南語,並在淡水展開傳教工作,直到一九○一年(日本明治卅四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六月二日在淡水去世,享年五十七歲,馬偕有近三十年傳教生涯全部投注在北臺,關於這段傳教歷程,資料頗多,也頗為零碎瑣屑,茲採大事年表方式,表列於後,以清眉目(註5)

 

因此,總的說來,他的傳教特色有下列幾項: (6)

  1. 本地傳教人員養成

  2. 本地婦女工作人員之養成

  3. 巡迴旅行佈道

  4.  創設義塾教育

  5. 藉醫療傳教

  6. 平信徒做見證

  7. 分發佈道紙張

  8. 藉十戒海報佈道

  9. 集體信仰

  10. 農藝介紹 要之,將傳教、醫療與教育三合一結合在一起,是馬偕傳教的最大特色。

綜觀馬偕三十年傳教活動,我們可以分析得知: (註7)

    1. 由教會位置所在之分布,初期主要在淡水河流域,顯見他利用淡水河系為交通航線,在沿岸街市從事傳教了作。再由淡水擴散至臺北盆地四周,並沿桃園、新竹台地南下,到達大甲、東勢角一帶。

    2. 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以後,傳教重心轉向宜蘭平原的平埔族,此後歷盡艱辛,所穫頗多,受洗平埔族不少,惜馬偕去世後,各地教會日益衰頹,宜蘭平原的平埔族迫於生計, 或遷徒花東海岸,分散四方,教會活動幾近停擺。不過,有不少信徒以「偕」為姓,綿延至今。

    3. 信徒有漢人,有平埔族,雖然他曾經試著向山地部落傳教,可惜因諸多困難而告放棄。信徒職業有務農者、船運業、工匠、醫生、讀書人、吏員、教師,遍及各行業,尤其得知識份子的信仰與支持,更是對順利傳教的一大突破。


 
注釋:

註5:馬偕傳教大事表是依據陳宏文〈馬偕博士年譜〉《馬偕博士在臺灣》,P202~212,增刪 而成,不敢掠美,謹此說明,並致謝意。

註6:陳宏文《馬偕博士在臺灣》,P162~179。

註7: 戴寶村前引文,P262、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