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馬偕博士生平

 

 

第四節 馬偕的晚年與貢獻


在長達三十年的四處奔波,聲嘶力竭講道授課之下,馬偕不幸羅患喉疾。一九○○年(日 明治三十三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馬偕率領五位學生前往宜蘭平原巡視諸教會,於六月初旬離開最後一站馬煙教會,與眾會友、老人、青年在岸邊相送,彼此揮淚告別時,已覺得 咽喉有異狀。六月十日回淡水時,聲音已嘶啞,此後往北投教會時,便教門徒講道。在理學 堂大書院授課,尚因責任感而熱心逞強的在黑板寫字講課,直到後來請郭水龍牧師代他講課, 自己靜靜的坐在一旁聽。 病症一天比一天嚴重,十月在學生陪同下前往香港治療,初時好轉,但後來再度惡化, 已經病入膏肓,藥路石罔效,遂於翌年一月返回淡水,之後因呼吸困難,由日籍醫師岩氏與 英國醫生威勒金遜(Dr. Wilkinson)共同切開喉嚨,插入銀管以利呼吸。病況稍穩,全家搬往臺 北大稻袁河溝頭,租屋居住療養,也使醫師每日方便到家看病。不久,因每下愈況,又搬回 淡水。而另一方面,加拿大總會得知馬偕的病況,派英國女宣教師麥克•克魯爾從中國河南 省趕來照料馬偕病情。家人也迅速拍電報至香港,催促正在香港讀高中的獨子偕叡廉回臺探 父。 一九○一年六月二日星期日下午四時,經過長期喉癌的困擾,在淡水寓所蒙主寵召歸天, 享年五十七歲。六月四日中午十二時,在理學堂大書院舉行葬禮,由吳威廉牧師,與日籍河合龜輔牧師主持,送葬者有日本官廳代表、各國領事代表、本地傳教師、南部宣教師、學生、 信徒等,約五百餘人。馬偕的靈柩是西洋式,四周裹著黑布,內襯白綢,棺蓋為玻璃,以利 人們瞻仰遺容。依他的遺言,他的遺體被葬於今淡江中學後面的馬偕私人墓地,而非毗連其旁的外國人墓地(註8)

馬偕是繼西班牙宣教師之後,第一位進入臺灣北部地區傳教的宣教師,他在臺灣傳教近 三十年,設立教會六十餘所,施洗信徒高達三千多人,不僅行醫傳教,著書立說,並娶臺灣 人張聰明為妻,認同臺灣,埋骨臺灣,得遂所願。而評其貢獻,學者戴寶村謂:以傳教的成 果而言,北部教會遠勝於南部;以醫療成效而言,使新式醫術和醫院在北臺萌芽;以教育工 作而言,引進北臺新式教育,啟迪新知;以社會風氣而言,影響婚喪禮俗,改變舊習,而女 學的設立啟育,使婦女漸脫束縛,提升地位;此外,就中外關係而言,使北臺漢人居民不再 排斥外人,改善對外態度,不再有受辱詬罵之虞(註9)。偉矣!馬偕牧師。


注釋:

註8:以上參考(1)郭和烈前引書,P456~P463 ; (2)陳宏文 前引書,P193~198。

註9:戴寶村前引文,P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