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鈴敏 從與馬偕為鄰開始寫起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蔡鈴敏撰 錄自 Facebook 2022年6月19日 撰者蔡鈴敏牧師(1952年11月11日生) ,曾任浸信會聯會總幹事,門諾醫院主任牧師 

1954年3月4日淡水教會增添乙位小小會友,主日早上媽媽(許寶惜)抱著我受幼兒洗,施洗者汪宗程牧師,那時我一歲又四個月大。由此推算我不到一歲,爸媽就帶著我和大我二歲半的哥哥(蔡鈴真)一家四口,從彰化搬到淡水,住在淡江校園邊邊牆角。家父(蔡伯耀)開始任職學校校工。家父常被調侃為「副校長」,因為校園一草一木他最清楚;許多清潔工作、物品搬運,他必須走遍校園每一角落每一教室。也許他叫不出學生姓名,但住校生幾乎無不認識這位蔡氏「副校長」。我的足跡因此遍及校園裡外。我們兄弟的信仰就在敬畏主的母親身上一手帶大。   
從彰化到淡水,從幼童到青年,那二十多年歲月,我們一直住在馬偕墓園邊上,偶爾會遇到幾位馬偕家族後人埋葬於此。白天常常在墓園裡的墓碑後玩躲迷藏,似乎沒有任何怕怕的感覺。長大後才意識到我們竟然是住在北台灣最偉大的宣教士隔壁,一牆之隔,與他們為鄰,深感榮幸。後來搬家離開淡水,是因家父過世,沒多久么弟也安息主懷,實不宜繼續久住宿舍,始搬離這充滿童玩記憶的淡水埔頂(1977)。想著過往,爸媽實在走過辛苦歲月。說也奇妙,我雖不在淡水出生,卻在淡水長大。離開淡水40年後,我自花蓮門諾醫院屆齡退休(2017.08),竟搬回淡水新市鎮(因孩子購屋意外挑中淡水)。又因接送孫子上下學天天路過埔頂新民街;馬偕墓園碑林仍存,兩側外牆依舊,牆後俗稱「臭牛棚」早已不見蹤影,當然更無牛糞雞屎異味。我告訴我孫子當年阿公在這裡遊玩,常常翻牆爬進爬出。   
從小學到初中我是全勤不請假的乖學生,也養成週日到教堂上主日學未曾缺課。記得國小六年級為了升學,學校要求週日上午要到校補修,下午我則趕到教會由連易宗長老上主日學,這已是逾56-57年前的事了。腦海中仍清晰當年幾位主日學老師,有始終不苟言笑的、有慈祥如大姊般的、有善於講故事引人入勝的大哥…,又樓下副堂坐滿了兒童。   
當鄭牧師來電提起教會設教150週年慶時,腦海中立即浮現兩個畫面,一是我忘記小學幾年級,我牽著一隻小狗走過教堂與牧師館間小巷門口,巧遇汪牧師在教堂這邊鐵門內與牧師館相對,或許狗汪汪叫嚇到他了,只見汪牧師相當氣憤,我也不記得他說些甚麼。另個畫面是教會(設教90週年)舉行趙世光牧師佈道大會,當年我10歲,我印象深刻,因為趙牧師呼召誰要接受耶穌為救主的可到前面去,我就去了。事後有位大哥對我說,你不是信耶穌了嗎?!   
小學畢業(1965),就升級到教會少年團契(TKS),從初一到高三這年齡層的青少年。若是高中畢業,就參加青年團契(TKC)。在少年團契裡有非常棒的學習與服事操練。當年最大操練就是參與野外主日學,有如開拓小小佈道所。連續幾年時間週週往外去。現在只要經過下圭柔山或水峴頭,就探頭尋找當年有過的影像蹤跡。另項操練就是後來教會開始青少年主日崇拜,也是由連長老主導。有一天我驚訝自己,那時我已經開始帶領詩歌敬拜了!另項操練是聽講牧師證道,詳記筆記整理後登載下週週報,對我聆聽與寫作極大助益。   
每週六晚固定到教會參加查經班,由連易宗長老帶領書卷查經,從不間斷(如此查經方式,今天大家一定認為枯燥無味。但當年我們這群青少年竟認真聽講)。連長老是位熱心,堅毅的事奉者,不只忠心樂於服事,也確實是位常勤讀聖經、重視靈修禱告,帶領家庭禮拜的信徒領袖。回顧過往,影響我獻身全職事奉,連長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鑰人之一;記得家父過世後的清晨,我第一個就是去告知連長老。雖然說不上來,究竟當年聽到那些印象深刻的聖經教訓,但上帝的話如同每日米糧豐富供應、消化融入在生命血液裡,成為我們成長、信心堅固的能量啊。淡水教會是我屬靈生命的家,許多熟識的長輩視家母如至親。我常跟人分享母會對我們家的愛,是我立志侍奉上帝,回應主愛的重要緣由。鄭宏輝牧師受聘任職期間發起教會每年年終邀約曾在母會任職或自母會獻身的傳道人「回娘家」餐敘;如此感恩餐敘持續有二十年之久,令我感動不已。   
回到淡水,當然有時要回母會走走,每次如同走入時光隧道,諸多畫面,穿梭時空。教會中與家母同輩時時關愛我們的長執兄姊,內心無法忘懷他們,總儘可能參加這些長輩們的安息禮拜,有種親情要替媽媽向他們表達感謝。這五年來也熟識淡水區大幅增加的教會數,驚訝上帝在淡水的復興作為,尤其後來居上的淡江教會。最感動的是找回多位當年深具革命情感卻已失聯久久的「TKS契友」。多人已成公成嬤了,從單身少年變成一個大家庭,雖分散國內外,但透過網路的便利,天天得以在空中相遇。腦海中就浮現每年元旦的爬山,農曆春節上午稱謝禮拜後,下午必到淡江大學操場足球比賽(TKS & TKC),通常是少年團契贏球;年終跨年火鍋、中秋晚會;在圖書室讀書交談,或三、五好友躺臥高爾夫球場遙寄星空…。   
當我屆滿70歲之際,剛好也是馬偕登陸淡水在台宣教150週年,多麼值得數算主恩(教會百週年時,當年20歲也寫了一篇報導記趣百週年)。我雖長期在浸會服事,卻常以長老會子弟自許。因為母會培育我,浸會裝備我,上帝恩賜予我。我深信是上帝的揀選與安排:家庭(從彰化到淡水),教會(從長老會到浸會),事奉(從牧會到機構、從浸信會聯會到門諾醫院),人生歲月(從出世到老年,再不久到永恆),一點都不偶然。只有感恩,命定我們家庭得以存留蹤跡在淡水,在古蹟教堂,在許多熟識相伴的上帝子民記憶中。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