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根發自頭城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錄自吳永仁編 《咱的故事─頭城吳萬成及其族系》2002年刊  P.16-18


頭城位於噶瑪蘭平原最北之端,從台北欲進入此地區得翻越高山峻嶺,從三貂角(由原名San Diego音譯)循草嶺古道徒步而來,最早的吳沙與後來的馬偕都由此徑進入蘭陽。

1796吳沙率領漳、泉、粵之漢人進入蘭陽拓墾,首先在頭城建立第一灘頭堡,用竹木築圍以防原住民襲擊,故名為頭圍,後易名為頭城。

蘭陽地區山高水深,平原腹地淺所以河流短小。從「1821-1850噶瑪蘭平原主要之港口及河流」和「1883以前之烏石港及頭城」二圖可知主要的河流均由加禮遠港注入太平洋,但北部卻有一條源長流遠的打馬河流經頭圍將一江河水瀉入大海。河水深而出海口有一烏色巨石屹立,因之取名烏石港

烏石港是靠亙古以來自然生態平衡,蘭陽地區山野平原均為蒼翠的綠林覆蓋,水土保養良好,始得保持出海口水深無礙。這由圖上有內陸的奇武蘭港可知當時河水的深度可供舟楫航行至內陸。

烏石港的碼頭在慶元宮或稱媽祖宮的東向,南北向的和平街是商集的重點。因為此港是蘭陽對外貿易的咽喉,所以萬商雲集盛極一時,當時全台灣之首富林本源亦有大城庭的租館在頭圍。碼頭的對面是大坑罟或稱過港,來往必需靠渡船。黑面顯與白鬚圍的故事大概就發生在此地。

1883一艘大型的美國角板船在烏石港觸礁沈沒,把港口堵塞,舟船從此無法從烏石港出入,而泥沙開始大量淤積於堵口。1885洪水為患,大水在大坑罟之南,打馬煙之北沖出一個缺口而瀉入太平洋,打馬煙河之出海口從烏石港改道到打馬煙。

打馬煙的出海口,水的深度遠不如烏石港,因此唐山的貨船不能自由進出,不過較小型的舳艚或稱杉板龜仍可駛到媽祖宮前的頭城港,因此頭城失去烏石港而沒落的景氣稍稍恢復。家母年幼時看過頭城港,她回憶端午節在頭城港划龍船的盛況,媽祖宮廟埕是人頭鑽動,港內船隻則結彩裝飾藝妲在船上表演十分熱鬧。

由於人口壓力,過度開發,缺乏經營的知識,自然的生態遭受大量移民的破壞,1924年颱風帶來豪雨,福德坑山崩堤潰,土石流一儘瀉入頭城港將萬年的河港毀於一夜之間。

家母時10歲,翌晨跟大人到媽祖宮廟前看熱鬧,但見昨日綠波蕩漾的頭城港,今日換來滿港的「土灖膏」(泥漿)phi-phi phok-phok冒著氣泡。幾天之後麗陽高照,「土灖膏」曬了一段時日,乾了。從此頭城和大坑罟之間可以陸地通行,再也不必勞煩渡船了。

頭城因港之毀滅而景氣一落千丈,盛極一時的和平街也風光不再,而被稱為舊街,西向的新興地段開蘭路則稱新街。開蘭路以今日之警察局為中心,往南為「南門仔」往北為「北門仔」,1913就鋪設有用人力推動在鐵軌行走之「輕便車」(台車),往返於宜蘭-頭圍-外澳-梗枋-大溪-大里簡之間。輕便車站設在警察局對面街靠北的角落。1924年宜蘭線火車全線開通,車站設在今日民鋒路的現址,輕便車的營運也從此無疾而終。

烏石港得現代科技之力,經過多年的挖掘、築造,在2000年以嶄新的面貌再現頭城,但它的重要性恐怕難望古早時十分之一。

1883

二月三日一艘美國大型角板船觸礁沈沒烏石港從此堵塞舟船不能進出。數年之後一場大水將大坑罟之南打馬之北的沙洲沖出一個出海口,舟船因此得以進出至媽祖宮廟前之碼頭

1924

福德坑山崩頭城港由此毀滅不復存在

2000

得科技之助烏石港以嶄新面貌重現頭城

1821-1850噶瑪蘭平原主要之港口及河流 1883以前之烏石港及頭城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