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乞丐?台灣的保羅?——梅監務牧師小傳 |
|
首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T / V / W |
|
鄭仰恩牧師撰 《新使者雜誌第 60期 2000年10月 p.22-27 他粗衣布食,以蘇格蘭式的「沿村露天佈道」方法……中部地區1,100個村落中大約有900個村留下了梅牧師的腳跡。
宣教著述 1906年秋天,梅、蘭兩位宣教師回英國度假。梅牧師於 1907年著《異教徒的心》(The Heathen Heart),是他的宣教心得之作,受到極大的矚目。他也於 1908 年初與恩師之女瑪格麗特(Margaret Rintoul Findlay)結婚,並於該年3月偕同新婚夫人回彰化,受到熱烈歡迎。他們的新居因有12根磚柱,故又名「十二使徒」。梅牧師以羅馬字寫作的《羅馬書注釋》也出版。梅師母來台後積極向林學恭牧師的女兒學台語,可惜在年底因感染嚴重肺病而必須於次年初至澳洲調養,梅牧師因此辭去台灣的工作。蘭醫生在日記中提到:「這是一個悲傷的離別,梅牧師深愛台灣人,台灣人也熱愛梅牧師……12年前我們初抵彰化時,中部僅有4間教堂,經過梅牧師的努力耕耘,現在已經有23座小教堂,梅牧師應該引以為榮。」 1914年底梅牧師夫婦又回到台灣彰化地區工作,受到盛大的歡迎。他也出版了羅馬字寫作的《佈道論》,確信使福音廣傳的方法是「福音性的露天佈道」。 1915 年4月他偕同梅師母前往日本有馬療養,但未見改善。梅師母於回台後在該年 11 月去世,夫婦相處只有8年。梅師母的葬禮由劉忠堅牧師(Duncan McLeod)主持,梅牧師本身領導樂隊,獨唱〈天堂攏無苦難〉,並舉行街頭佈道,彰化市民莫不噤聲注視。 1916 年梅牧師患嚴重的流行性感冒,因延誤醫治而致使肺部受感染。後經戴仁壽醫生(George Gushue-Taylor)悉心照料,並建議他返英國療養。 1918年9月梅牧師由英國返回台灣繼續工作,也曾於 1919年夏季於淡水大屯山腰避暑,並向鄰近村落佈道。 1920 年梅牧師又出版了《早期改教者的心思》( The Mind of the Early Converts )一書,深獲好評。 1921 年夏季間他與彰化基督教醫院護士洪伯祺姑娘(Margaret Christian Arthur)結識,梅牧師並教導洪姑娘閱讀中文書籍。他們之間產生感情,並於該年11月29日於淡水完婚,由巴克禮牧師證婚。 1922年底起,梅牧師受派至台南神學院接替宋忠堅牧師的教學工作,也出版了羅馬字印行的《古早的教會》(Ko-Cha e Kau-Hoe)一書。 1924 年梅牧師因熱病一再發作而日漸衰弱,不得不於 6 月間離開福爾摩莎,回英國療養。他原本希望不久能返回台灣,但事與願違,就此與台灣告別。回英國期間,他前後又出版了《耶穌的目的》(The Purpose of Jesus, 1929)、《國王的客人》(The King's Guest, 1932)、《為我們且在我們當中的基督》(Christ for Us and in Us, 1935)、《教會的童年》(The Childhood of the Church, 1938)等書。1928年他也因所著《早期改教者的心思》一書,獲得母校格拉斯哥大學頒授神學博士(D.D.)學位, 1931年更因健康關係得英國母會允准退休。 1940年2月28日,梅牧師在蘇格蘭的 Lennoxtown 安詳地過世,享年75歲。該年6月13日台中中會在彰化教會為他舉行追思禮拜。 梅牧師是一位露天佈道家、歷史神學家、聖樂家、屬靈的聖徒。他的英國同工稱他為「英國乞丐」,他的台灣人同工稱他為「台灣的保羅」,筆者則認為他是台灣教會史上最有趣的人物!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檔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