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看記帳單閒話梅監務 |
|
首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T / V / W |
|
阮宗興撰 「閒話梅監務」2009年3月12日寫; 以「翻看記帳單閒話梅監務」為題刊於《台灣教會公報》 2979期 2009年 3月30 日-4月5日 p.12-13,但略去註。 梅監務,是一位令人欽佩的宣教師,可在1998年,我著手研究員林教會史 之前,並不知道在南部宣教史上,曾有這樣一位可敬的人物存在。 之後,基於好奇,我一連寫了五篇關於梅監務的考証文章,其中著力最深 的,當屬〈梅監務(Campbell N. Moody)在台宣教事工年表初稿(1895─1924年)〉 (1999年),前後費時一年,詳細的考証了,所有梅監務在台的行蹤。1其後,雖 然有感於教會史料的脫漏難覓,急待搜羅校補,故而轉向基礎史料的整理,其 中包括企劃、募款與出版,由歷史委員會與教會公報社合作的《聚珍堂史料》 全集,一套十本。而由梅夫人洪伯祺所寫的梅監務傳記:《宣教學者梅監務》 (英文,2005年)與《梅監務作品集》(白話字,2006年),就是此套書中的二本。 可即便如此,我却仍心繫梅監務,甚至想為之作傳,但截至目前,也僅止於空 思夢想耳。爾來,又有些梅監務研究或專書出現,其中除了鄭仰恩為上述二本 書寫的導讀之外,多屬併凑之作,可讀性不高,稍用心的,僅有台神學生曾麗 淑的論文:〈梅監務牧師1895-1924台灣宣教經驗之研究:論今日在台灣異教徒 中傳揚重要教理之適切性〉(2006年)而已。 該論文雖然引用許多《異教徒之心》(The Heathen Heart)書中的觀點,來論 証宣教難題,可却對書中人物、背景略過不談,甚至在談到「雞母春」時,也 毫不考証,隨意譯成「喜春」,而不知其為楊福春,甚是可惜也。殊不知,在 論及諸多宣教難題時,豈不該自宣教對象與背景說起麼?是故,對我而言,反 而對該書�����,梅監務敏銳���觀察力,更感興趣。例如,他描寫漢人不經意的小 動作: 中國人,當他招呼時,總是小心的先用手拂過椅面,這才坐下,他的袖口或頭 巾,若必��時,隨時可當抹布或毛巾使用。2 這種習慣,��便在今日,仍或可見。事實上,他,比起其他宣教師,對漢人有 著更深刻、更全面性的觀察。他不像馬偕,在評論漢人時,僅隨手帶上一句: 「…雖然漢人天性冷淡,也見到不少�����感動流了淚。」3梅監務不然,他特別著 墨於漢人的本性,甚至專章���論漢人的個性與行為: 他們並非激情與感性的人,沒有想像力,更受謹慎的動機影響,即熟知的,對是 否有用的熱愛。(pp.57-58) 我曾看見一婦女,因其夫在手術刀下害怕的樣子而放聲大笑。(p.59) 漢人若看見路旁有生病或受傷的人,他可能不會去扮演「好的撒馬利亞人」… (漢人)若非冷酷,至少是自私的。(p.60) 漢人性格的特性,並不易理解����對他人的感覺特別的冷漠:他們毫不關心,是 否會傷害到他人的感覺。(p.64) 雖然,我認為上述這些���法,在歷經日本文明的洗禮,與百年時光的淬煉,台 灣漢��已�����日的吳下阿蒙,已然蛻變矣,可基本上,如此深度刻畫漢人,在當年亦屬罕見也。 除了敏銳的觀察力��外,梅監務另有一項特質,即對自己,甚是克苦節 儉;可對教會��却毫����怨尤的金援。十年前,我採訪前彰基院長阮德茂,談及 梅監務時,他就說: …梅牧師的生活情形,印象深刻的是,他有時會拿一大簍的襪子來家裡���請我母 親修補,若又磨破了,則又拿來,直到不堪使用為止。有時,我去他家玩時,他 正在吃飯,也吃得很不好,常吃鹹魚,——古早鹹魚只有窮人才吃的。4 是故,當我們回頭,看到甘為霖評梅監務道:「梅牧師的穿插、吃食若英國乞 食。」時,5我們就知道,用這般字眼,去描述梅監務,事實上,並不算誇張。 此外,談到梅監務吃魚的故事的,還有林學恭寫的〈梅監務牧師小傳〉,他提到 「曾有一擺,煮食的人給伊買一塊土鮀魚,若是牧師嫌甚cheh-thoah,叫煮食的 當又携去還賣魚的。」6有趣的是,當許多人談到梅監務的克苦節儉時,向來都 引用二手資料,以資佐証,不以為異,可我們在梅監務的書信手稿中,却發現 了難得的一手資料:他採買的「菜單」與金額,(記帳單日期從1897年10月20日起, 至12月7日止,共40採買日,前後計49天。)相當有意思,摘抄如下: 〔梅監務日記帳一覽表(1897年10月20日~12月7日)〕 …從上述表格中,我們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首先,可以價制量的物品,梅監務 全都買定額,如每次胡椒0.010元、豆油0.012元、糖0.120元,甚至連牛肉都控 制在0.044元,(記帳單的40天中,買0.044元牛肉的共27天,另有五次禮拜六購買雙份, 0.088元)。其次,梅監務幾乎天天買魚,一般而言,魚肉肯定比牛羊肉便宜,可 是這裡,他買魚的金額,却遠遠超過買牛肉或羊肉的錢,因此我覺得,唯一的 理由是,要非他真的很喜歡吃魚,就是他專挑便宜的「肉」吃。關於這點,亦 可由他購買的羊肉次數與金額,加以印証:茲因羊肉較貴,故雖僅買八次,却 得支出0.948元;但天天買牛肉,却只付0.984元。再者,梅監務雖然有買米,却 覺得米價太貴,(他買了1.176元的米)不捨得只吃白米,於是,仿貧窮的中下階 級,在白米飯中,添加大量的蕃薯箋。(他買了0.545元的蕃薯箋)諷刺的是,這 「菜單」中,最大的支出,竟然不是「菜」,而是「火炭」與「火柴」(木 柴),共計3.429元。此外,記帳單也顯示,梅監務似乎謹守某種清教徒的規 範,例如,他每逢禮拜日,(如10月24、31日;11月7、14、21、28日;12月5日等)即不 買菜,以守安息日也。 在這四十九天中,雖然梅監務總共支出了23元,(記帳單上云:Total for Oct. 20 to Dec. 7 $ 23)但是「菜單」加總後,也才13.668元而已。又,梅監務與蘭大衛 向來是焦孟不離,不僅同居,連奉献都合作分攤,是故我猜,這應是二人的菜 錢,因此為了拆帳,記帳單才如此條列清楚,加總明白也。是時,未婚之本土 傳道師月俸為六元。由此可見,梅監務的家常日用,清貧至斯。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刻苦節儉的人,這樣「英國乞食」的人,這樣 「我若坐三等車,二年久就起一間拜堂。」的人,却像散財童子似的金援各教 會,毫不手軟,毫不畏縮,彷彿非其錢似的。對此,林學恭回憶道: …所做的,濟濟呣是右手所會通知影的。咱所知,親像獻四千外銀起彰化拜堂。 其它清水、南投、草屯、二水、溪湖、屏東、斗六等等的禮拜堂抑是地,攏有伊 慈善的緣故。7 此外,郭朝成也說: 若是聽著欲起拜堂,伊是真大出力。彰化起拜堂,伊出4500元。台中出千外,南 投出1300元,其餘的講千,幾百。8 因此,我們把中部地區,曾得梅監務金援購地或建堂的教會,約略表列於下, 以示其金額之龐大,捐助次數之頻繁也: 那麼,像梅監務這般人物,我們應如何評價他呢? 像他,梅監務,其之待已,唯恐不够清貧克苦,律己之嚴,無以復加;其 之待教會,却又唯恐暗槓藏私,待教會之寬,又無以復加。如此這般人物,直 叫我們這些市井小民,長老執事,羞愧不已,夫復何言,夫復何言哉?9 2009年3月12日 1 原文刊於《員林街紀事——員林基督長老教會設教百週年紀念册,1899-1999》,阮宗興企劃 編輯,(員林:員林基督長老教會,1999年),pp.70~71之夾頁。 2 梅監務,《異教徒之心》(The Heathen Heart),(台北:成文出版社,1973年),pp. 22-23。 3 賴永祥,《教會史話(三)》,(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1995年),p.144。 4 〈印象中的梅監務牧師——專訪阮德茂博士〉,1998年訪問稿,同註1,p.71。 5 郭朝成,〈懷念梅監務牧師〉,楊弘達漢譯,《教會報》,1940年7月,同註1,p.69。 6 林學恭,〈梅監務牧師小傳〉,楊弘達漢譯,《教會報》,1940年7月,同註1,p.68。 7 同註6。 8 同註5。 9 原文刊於《台灣教會公報》,第2979期,2009年3月30日,p.12。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檔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