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伊莉莎白紀念教堂獻堂之前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莊明雄撰 《女宣雜誌》435期 2018年p.17-19 伊莉莎白女士(Elisabeth A. Turner, 1858-1909)就是巴克禮牧師娘。2018年5月27日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 舉行設教115週年之際。獻經整修好的伊莉莎白紀念教堂。
台南東門教會於1927年4月購得教會對面的建地,於1931年完成現今「伊莉莎白紀念教堂」的原始建築,做為兒童主日學教室�����之後經過東門幼稚園的使用,曾經是幼稚園教室,最後階段則是幼稚園餐廳,直到2011年7��東門幼稚園熄燈後,幼稚園區成為了社區發展中心,此建築物就變成了多功能的綜合教室、大合班、餐廳、交誼廳等,但仍沒能發揮更好的利用。
2017年初本教會羅仁貴牧師開始思考如何活化此建築物。經莊明雄長老夫婦的感動,在莊長老娘林淑珠姊妹70歲生日之際,把這個當作是上帝所給的生日禮物,是上帝所賜的福份,決定奉獻所有整修費用約新台幣陸佰萬元。經小會同意,於2017年的7月開始整修,預計今年5月20日獻堂。(文:潘黎如)  

一生奉獻給台灣
伊莉莎白女士(Elisabeth A. Turner, 1858-1909)1858年6月23日出生於蘇格蘭,家中有2個兄弟及4個姊妹。她在蘇格蘭接受護理訓練,成為一名合格護士。婚前熱心教會服事和主日學事工,1892年11月18日時年34歲的她,與回國的湯瑪斯‧巴克禮(Thomas Barclay/Pa-khek-le, 1849-1935)結婚,由George H. Knight牧師主持婚禮。
巴克禮牧師於1875年6月5日(26歲)抵達台灣打狗,主要於台南宣教,設立台南神學院。1895年下關條約(Simonoseki,一直被稱為「馬關條約」)後由於台南仕紳們的委託,與日軍交涉,免除日軍血洗台南,保存台南的風貌。他在1935年10月5日病逝於台南,享年86歲,總計一生奉獻給台灣60年。
婚後3個月(1893年2月15日)伊莉莎白隨夫來台,就以自身的醫療專業結合宣教,服務早期的台灣百姓,她無論走到哪裡,總是帶著全套的醫療及護理工具,也經常把一些需要照顧的病人帶回自己的家照顧。伊莉莎白習慣將宣教趣聞以書信方式寫給家鄉朋友,主要對象是年輕人,有些文稿印在《從遙遠的福爾摩沙寄信給青少年朋友》(Letters from Far Formosa to Boys and Girls)一書中。
病痛中不忘宣教
伊莉莎白常為頭痛之疾所苦,加上常常遠征路程顛簸的台灣東部,長期下來體力耗損極大。
台南東門教會創設於主後1903年5月,當時,伊莉莎白為特別關心新樓醫院員工,以及在宣教師家中擔任幫傭人們的信仰生活,借用台南神學校教師宿舍舉行夜間聚會,開設佈道所(3年後1906年成為太平境教會之支會,1921年3月9日升格成為堂會,1926年6月27日完成獻堂。由萬榮華校長夫人之弟 Thomas Reive建築師設計,長86尺、寬52尺、可容納1千人,獻堂感謝禮拜出席1570人)。
巴克禮夫婦1908年回國休假,伊莉莎白體檢之後進行一次手術,隔年二月再接受一次手術之後,醫生宣布她的生命剩下不到1年的光陰。伊莉莎白知道之後就立刻決定回台灣,把剩餘的時間用來幫助巴克禮在台灣的宣教工作。他們回程改走陸路,經由西伯利亞到達東北,在到達瀋陽市時伊莉莎白突然癱瘓,緊急前往上海就醫。醫生雖從她腦部取出腫瘤,但她仍於一星期之後(1909年7月11日)離世,得年51歲,葬於上海外國人公墓內,之後巴克禮獨自返回台南。
為要紀念並效法巴克禮的宣教精神,台南東門教會設教百週年(2003年)時更名為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更在設教115年時(2018年5月20日)設立伊莉莎白紀念教堂,感念她為上帝國的奉獻,緬懷先人信仰的足跡。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