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永勉修女穫第10屆醫療奉獻獎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李淑娟/專訪 見於 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網站/醫療奉獻獎/第10屆 (2000年)。按 葛永勉修女,1936年4月23日生,2019年7月13日穫中華民國身分證。 

●葛永勉小檔案
葛永勉(Claeys Maria Godeliva),1936年生,比利時人,1962年Roulers聖心高級護理專科職業學校畢業,次年在比利時文教暨公共衛生家庭部受訓一年,隨即在聖心修會安排下,搭船來臺在萬華落腳,擔任聖若瑟醫院護理部主任。聖若瑟結束後,轉任耕莘永和分院護理部主任。
這幾年耕莘受臺北縣政府委託,先後接辦了愛德、愛維等養護中心,並籌辦國內第一家收治失智老人的中心。這些工作的推展,葛修女都是幕後最有力的推手。近年來,她並將關懷層面擴及外勞、外籍新娘和大陸內蒙、陝北等公共衛生的改善。
正義天使努力彌補人間不平
從早產兒、重度傷殘、失智老人到外勞,她像個探照燈,指引他們的路、為他們謀福;她一生堅持公平,力求公平業待每個人;對弱勢族群而言,她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每一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她代表社會的良知。
很多老臺北人知道,早期在萬華有一則傳奇:一群來自歐洲的修女,設立了一家診所,後來蓋成聖若醫院,專為窮人治病,還不收錢;她們說著不怎麼流利的國語,穿梭在大街小巷,到處找不良於行的、甚至滿地攀爬的小兒麻痺患兒,為他們醫治,協助他們再站起來。有些巴掌大的早產兒,家長不是怕救不活,就是怕拿不出醫藥費,寧可放棄親生骨肉;但是,修女不放棄,撿回來當寶,一個個神奇救了回來。
葛永勉就是這則傳奇中的修女之一。她與第來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趙懷仁,隸屬同一聖母聖心修會。這個修會從二十世紀初,即到大陸、印度等貧窮、落後地區服務。她有一估特別的規定:即獻身修會服務,必須遠離家鄉。從小立志做白衣天使的葛永勉,認同聖心會為有需要的世人服務宗旨,民國52年(1963)、她27歲那年,便志願接受修會安排,從比利時搭船經香港來到臺灣,加入趙懷仁在前一年所成立的聖若瑟醫院,擔任護理部主任。
當時,萬華居民多出身社會中下階層,貧、病、苦,幾乎是他們共同的生活寫照。葛修女除了在醫院裡為病人服務外,也經常步行或騎腳踏車,四處去訪視病人。有些病家出院後,生活有困難或需再度住院,只要葛修女知道,她便隨即上門,瞭解他們的實際需要,再設法代為解決困難。有時外出回來或天一亮,葛修女發現,醫院門口又多了一個包裏;她就知道;又是一個新生命被丟棄了。當年許多早產兒一生下來,連醫師都認為沒救了而不想救,一般家庭也因無力負擔龐大的醫藥費,寧放棄親生骨肉;而未婚生子的,更是產完後人就不知去向。
別人不要的棄嬰、早產兒 她撿回來當寶
葛修女她們便一個個地把早產兒、棄嬰都撿回來,全心地照顧。由於早產兒的養育不但花人力,經費也高得驚人,葛女修便尺求修會,代為到國外募款。結果,不但募到了全臺第一臺保溫箱,也因為大家都知道:修女們會善待別人養不起的孩子,聖若瑟收容的早產兒越來越多,逐漸發展為全臺最大的早產兒中心。但聖若瑟的護理人力畢竟有限,為了照顧最多曾高達兩百多名的早產兒,葛修女便率先引進護理輪班制,有規畫而且靈活地利用人力,才不至於讓員工們個個累垮。
從聖若瑟時代就跟了葛修女,至今已達28年的護理長潘銀鶯說,葛修女最讓她感佩的,除了愛心外,是她有方法、有能力;遇到任何困難,她都可以想出對策來解決。從募款、和國外連繫,都可以看出她非凡的辦事能力。常常,好不容易早產兒拉拔大了,家長卻不願帶他回家,葛修女便將孩子安排妥當,由中心來撫養;等家中情況改善了,再送他們回家;並經常前往探視,教父母如何幫早產兒洗澡。但是,不少早產兒合併有先天缺陷,家長根本不想要;葛修女把他們都當寶一樣,帶在身邊;一方面也幫忙連繫國外收養家庭,為孩子找到可以安頓的家園。
民國63年(1974)左右,聖若瑟發展趨於穩定,葛修女一度到醫療資源更缺乏的金門天主教診所支援兩年;期間,經常出訪各鄉村及離島,為當地居民接生,備極辛苦。
參與耕莘永和分院規劃 建立完善品管制度
及至民國70年代,偏處萬華巷道的聖若瑟,空間已不敷使用,且臺北都會區醫療資源也不虞匱乏,修女們決定將聖若瑟的土地和部分基金捐出。鑑於當時中和、永和人口漸增,缺乏地區規模以上的醫院,來守護居民健康,修女們便將錢交給天主教耕莘醫院,籌畫成立中、永和第一家地區教學醫院。葛修女也參與了耕莘永和分院的規畫,她不斷閱讀國外相關書籍、資訊,建立目標管理和品質管理制度;一方面授權員工,以服務為先,在行政上則嘗試各種創新;一方面,又事要求完美,所有曾和她共事的人,對她又敬又愛。
永和耕莘規模雖小,但鄰里對修女們都熟悉了,甚至還有昔日萬華老熟識的鄉親,只要家中有人病了,仍習慣來找修女。一名當年的早產兒「安東尼」,至今仍不時回院探訪葛修女,這是葛修女最辛慰的事,她摸摸安東尼的頭,眼角泛著淚光。而昔日受惠修女的早產兒父母,如今有能力了,更常捧著十倍於當年修女補助的錢來還她,表達他們受人點滴,報以泉湧的心意。
近十年來,葛修女的服務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也逐漸轉向;民國78年起,國內開始有非法外勞來臺打工,一經查獲,均被安置在三峽收容所。葛修女即主動前往關切,協助他門與政府當局溝通,安排他們儘早順利回國。如有來臺未接受預防注射者便帶外勞至耕莘接種,解決他們醫療上的需要;經濟和生活上的困難,她也一併管到底。直到今日外勞開放,她仍每週三固定到三峽收容所去關懷他們,讓他們備感溫馨。
葛修女在十年前就看到了臺灣未來老人問題的嚴重性,因而接受臺北縣政府委託,辦理愛德老人養護中心。她指派督導鍾美蘭接下這項任務,鍾美蘭怕壓力太大,婉拒了;但是,葛修女堅定地告訴她:「妳一定可以!」鍾美蘭也只有硬著頭皮接下了。但葛修女對照護品質的要求,可是一點也不能打馬虎眼,她也一手建立品質監測的辦法。她最常說的是:「將心比心」,辦療養院不只是讓老人住到這地方來,而且要讓他們活得有尊嚴。所以,處處被尊重的愛德老人家,看來特別有自信。除了愛德,永遠不喊累的葛修女,兩年前又接下了專門收治重度身心障礙的愛維養護中心。剛開始,誰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葛修女便不斷查閱文獻,並請來專家指導。她對欲些折翼天使的照顧特別用心,每每詢問護理人員是否有問題?護理人員告知一切都很好,她繞了一圈,卻發現一大堆問題。像孩子喝水,會從嘴角流出,別人認為是理所當然,她急著上街為孩子找來適合的杯子,讓她們不再為喝水而弄濕了衣服。她為了不忍一個脊髓損傷的22歲大孩子一輩子躺在床上,便為她申請電動椅,幫她復健,讓她成功地坐了起來,還學會了電腦。
一次餵奶時,嬰兒不合作,護理人員用奶嘴在嬰兒口中轉來轉去,希望刺激他們快咋。葛修女看到了,便問:「小姐,如果我用湯在妳口中挖來挖去,妳感受如何?」說得護士都不好意思了。她們知道,葛修女處處講公平,即便是不會言語的嬰兒,她也絕不會因此讓她們忍受不公平的待遇。
堅持公平 給予全臺最高的外勞薪資
來臺38年了,服務過的病患、貧家、兒童、外籍新娘與勞工,共事過的同僚、相識的故舊,不知凡幾;但是,很少人能說得清楚:葛修女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她紅紅的臉蛋、圓圓的身軀,對人真誠而溫柔的問候,像個再和藹不過的「姆姆」了。但是,一遇鏡頭,她卻躲得遠遠的,各種活動照片裡,很難看到她的身影;在人群中,她總是蓄意將自己隱藏起來,做個沒有聲音的人。但是藏在眼鏡背後,那對睿智而勇敢的眼神,卻說明了:葛修女不止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也是社會的良知。
如果把這些葛修女所做的事蹟,用按時間先後串起來;不難發現一個更重要的事實:葛修女所做的,足以印證臺灣社會近40年來的發展。每個社會都有其階段性的問題與需求,但葛修女卻像個探照燈似地,站在問題面前,指引未來的路。從早產兒、重度傷殘、失智老人到外勞、外籍新娘,乃至這兩年她一馬當先,深入大陸陝北靖邊去解決當地飲水含砷的問題;葛修女一生堅持的是「公平」二字,而大半生所做的,似乎正是要用盡一己的力量,去彌補造物者和人世的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