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道南(Fr. Antonio Didone)獲醫療奉獻獎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陳若雲 專訪 見於 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網站/醫療奉獻獎第5屆 (1995年) 

貧苦病兒的真兄弟
●呂道南小檔案
呂道���(Fr. Antonio Didone),1933年生於義大利,少年時期即獻身天主,接受教會訓練及教育,民國五十年受天主教靈醫會派任澎湖惠民醫院院長,五十六年至羅東聖母醫院服務,於當時該院僅設內、外、婦科,民國���十二年時毅然返回義大利學醫,攻讀小兒科,六十五年重返羅東,擔任聖母醫院院長迄今,任內每年以八百多萬元社會福利金補助貧民醫療費用,並利用赴偏遠山區傳教機會,為原住民義���。
呂道南領導的羅東聖母醫院自民國七十三年成立腎友基金會,使洗腎患者免於高額負擔,迄今計萬餘人次受益;七十四年成立聖嘉民啟智中心,訓練、復健智障兒童;七十八年成立早產兒基金會及復健之友會,造福早產兒及殘障者。
在馬公當了六年院長,嘗盡缺醫少藥之苦,他不惜以四十「高齡」回義大利習醫,再返台行醫。羅東聖母醫院在他手,成了貧病、早產兒的庇護所;許多當年帶孩子給他看病的故舊,現在帶著孫子去找他;有些老太太甚至仍堅持要掛「小兒科」,指名給呂神父診治……。
位於地中海畔的義大利巴勒瓦城,是羅東聖母醫院院長呂道南神父的故鄉;自幼在這個宗教城長大,呂道南十二歲時就立志獻身天主,為受苦的人服務。民國五十,二十八歲的呂道南奉天主教靈醫會指派,將足跡跨過大半個地球,到陌生的澎湖展開傳教救世的第一步。
呂道南一抵澎湖,就挑起馬公天主教惠民醫院院長的重任,當時,台灣醫療資源普遍缺乏,更遑論離島澎湖?雖貴為院長,呂道南 除了醫療外,院內、院外雜務都靠他一人打點。六年後,教會派他到羅東聖母醫院服務。
到了這個以木材起家的小鎮,經濟環境較澎湖富庶許多,但聖母醫院尚處於草創時期,人手不足、設備缺乏,只分內、外、婦三科,全院上下,不論醫療人、工友或院長,大家都得一起捲起袖子幹活,煮開水、倒痰盂、搬運病患,從早忙到晚;開刀房沒有通風設備,一遇外科手術,只好在病床下置放冰塊,協助病人散溫;甚至連手術用的止血鉗也沒幾支,病人往往須經過漫長的等候,再飽受手術過程的煎熬,才能尋獲一絲救治的希望。
如此克難的設備、短缺的人力,呂道南就在蘭陽的醫療荒地上,一寸一寸地整地、耕耘,一步一步地扎根;十多年下來,他深深體會:要幫助更多苦難的病患獲得妥適的照顧,根本的問題仍在培養醫療專業人員,才能讓醫療步上正軌。因此,民國六十二年時,他以四十歲「高齡」,不惜放下手邊的一切,重返義大利巴杜大學習醫,而且選讀的是當時最缺乏人才的小兒科,四年後,再以醫師的身份返回羅東行醫。
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加上早期靈醫會修士們胼手胝足的開創,聖母醫院已初具規模;但是,宜蘭發展程度仍不能與西部相,加上缺乏資源、人力、就業機會,普遍經濟狀況不佳,許多家庭為了撫養先天發育不良或重症兒童,往往拖垮了一家的生計。貧窮人家無力就醫,縱使滿腹含恨與不捨,卻不得不放棄這些小生命;中風或癡呆老人缺乏復健、安養環境;偏遠的山地鄉更因交通不便,普遍缺乏醫療照顧,平均壽命也比別人短十餘年。呂道南知道,他努力的絕不只是經營好這家天主交給他的聖母醫院,如何讓蘭陽民眾得到起碼的醫療照顧,從此成了他一心所繫。
成立新生兒加護中心 照顧早產兒
呂道南重返蘭陽,即著手籌措經費成立新生兒加護中心,當時蘭陽對外唯一的連繫通道是北宜公路的石子路,往返台北至少得七、八個小時,由於缺乏新生兒照護設備,只有將早產兒轉診到台北,一路顛簸下來,往往未抵目的地,即告夭折。於是,呂道南將海內外好不容易募來的善款,先添購保溫箱、照光治療等昂貴設備,成立其他醫院所不願投資的新生兒加護中心。
呂道南重返蘭陽,即著手籌措經費成立新生兒加護中心,當時蘭陽對外唯一的連繫通道是北宜公路的石子路,往返台北至少得七、八個小時,由於缺乏新生兒照護設備,只有將早產兒轉診到台北,一路顛簸下來,往往未抵目的地,即告夭折。於是,呂道南將海內外好不容易募來的善款,先添購保溫箱、照光治療等昂貴設備,成立其他醫院所不願投資的新生兒加護中心。
親生娘認命了,呂道南卻不忍見到小生命就此送命,他一方面安排這兩名小娃兒住進加護中心,一方面為她們申請社會救助,在醫護人員悉心照顧一個多月後,其中一名娃娃已可出院,另一名情況較差,還留在聖母醫院照護。從保溫箱到嬰兒室,呂道南條件地替方秋美育兒四個多月,將這名巴掌大的小生命照顧得健康活潑,這才抱還給她。方秋美說,如果不是呂神父的堅持,她也許要為當年的小生命遺憾、自責一輩子。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該院成立早產兒基金會以來,已有近千名早產兒受惠,蘭陽地區因早產而導致腦性麻痺、失聰、失明的不幸兒童也大為減少,呂道南的血和愛,救助了蘭陽地區不計其數的貧苦人家。擔你任他助手二十年的護理人員尤惠琴說,呂道南常從口袋裡掏出錢來,囑咐她交給某病患作為醫療費;她原以為,這些都是醫院提撥的社會福利金,後來才發現:其實,這是教會每月發給神父的零用金,也是他唯一的收入。
五結鄉民鄭林素卿,她一對罹患地中海型貧血的女兒,也是呂道南挽袖、掏錢救活的。十九年前,鄭林素卿帶著高燒不退的大女兒來到聖母醫院求治,檢驗證實是地中海型貧血,須靠長期輸血、注射排鐵劑維持生命,當時血漿有限,有錢也未必買得到,更遑論清寒的鄭家?為了挽救小女孩,呂道南常捲起袖,輸血給鄭家女孩;有時則掏出口袋裡的錢,塞給林素卿,要她去血庫買血救孩子。
兩年後,林素卿再度懷孕,產下次女,竟然又是地中海型貧血兒,她差點崩潰,幾度想棄之不顧。然而,不待她猶豫,每到該輸血的日子,呂道南就叮囑醫院員工,打電話催她帶孩子來就醫,並主動為她尋求社會救助。在醫護人員的關照下,兩名病兒逐漸成長,二十年來,鄭家姐妹定期到聖母醫院輸血維生,她們知道自己的命是靠「院長阿公」和許許多多醫護人員為她們保住的。
山路坍方 醫療隊被困一天一夜
呂道南救的小病人不計其數,他沒有孩子,卻把每個孩子視如己出,蘭陽的鄉親都信賴他,不管家搬得多遠,孩子生病了,也要不辭老遠地回到聖母醫院,要呂神父為他們診察。一名家長說,呂神父只要摸摸孩子的頭,就彷彿有了抗病的力量;偶爾病人太多,呂道南忘了摸摸孩子的頭,家長還會提醒他,別忘了為小寶貝「加持」。有些家長年輕時帶兒女來看病,如,孫子生病了,還是要交給呂道南診治才放心;還有不少老阿媽,也堅持自己要掛小兒科門診,讓呂神父看病才有效。
不論是診察室或辦公室,呂道南的桌上擺滿了孩子們的照片,相片中孩子的姓名,他不一定記得,但每張照片都是一段他與孩子們愛的故事,家長們把孩子照片送給他,希望他們的容顏陪伴在「院長阿公」的身邊。
呂道南每個月,總有兩、三個星期天要放棄休假,前往大同、南澳、四季等偏遠山區義診、傳教。聖母醫院醫師周國桑說,山地鄉的衛生條件較差,常是防疫死角,加上原住民喝酒、不按時服藥,呂道南藉著上山傳教的機會,為原住民義診,補充醫療器材,同時,也耐心地灌輸他們正確的衛生觀念,他把這些山地鄉民全看成了自己的兄弟。
山地交通不便,早年義診隊前往各部落,只能況著蜿蜒狹窄的山徑,慢慢前進;晴天時漫天風沙,雨天泥濘不堪,寸步難行,一般人視上山為畏途,呂道南卻不以為苦;一到周末,他就開始打點隔天上山的物品,一回,遇到坍方,醫療隊被困在山裡一天一夜,靠著泡生力麵裹腹,直到山路搶修恢復通車。這次受困的經驗並沒打退呂道南前往山地診察的意願,數十年來,山地路況改善不少,原住民對外聯繫也方便許多,呂道南還是常往山上跑,他總是惦記著山上缺乏醫療人員照顧的居民們。
山路坍方 醫療隊被困一天一夜
呂道南救的小病人不計其數,他沒有孩子,卻把每個孩子視如己出,蘭陽的鄉親都信賴他,不管家搬得多遠,孩子生病了,也要不辭老遠地回到聖母醫院,要呂神父為他們診察。一名家長說,呂神父只要摸摸孩子的頭,就彷彿有了抗病的力量;偶爾病人太多,呂道南忘了摸摸孩子的頭,家長還會提醒他,別忘了為小寶貝「加持」。有些家長年輕時帶兒女來看病,如,孫子生病了,還是要交給呂道南診治才放心;還有不少老阿媽,也堅持自己要掛小兒科門診,讓呂神父看病才有效。
不論是診察室或辦公室,呂道南的桌上擺滿了孩子們的照片,相片中孩子的姓名,他不一定記得,但每張照片都是一段他與孩子們愛的故事,家長們把孩子照片送給他,希望他們的容顏陪伴在「院長阿公」的身邊。
呂道南每個月,總有兩、三個星期天要放棄休假,前往大同、南澳、四季等偏遠山區義診、傳教。聖母醫院醫師周國桑說,山地鄉的衛生條件較差,常是防疫死角,加上原住民喝酒、不按時服藥,呂道南藉著上山傳教的機會,為原住民義診,補充醫療器材,同時,也耐心地灌輸他們正確的衛生觀念,他把這些山地鄉民全看成了自己的兄弟。
山地交通不便,早年義診隊前往各部落,只能況著蜿蜒狹窄的山徑,慢慢前進;晴天時漫天風沙,雨天泥濘不堪,寸步難行,一般人視上山為畏途,呂道南卻不以為苦;一到周末,他就開始打點隔天上山的物品,一回,遇到坍方,醫療隊被困在山裡一天一夜,靠著泡生力麵裹腹,直到山路搶修恢復通車。這次受困的經驗並沒打退呂道南前往山地診察的意願,數十年來,山地路況改善不少,原住民對外聯繫也方便許多,呂道南還是常往山上跑,他總是惦記著山上缺乏醫療人員照顧的居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