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培德修女(Sr.M.Christine Lauber,CSC) 獲第7屆醫療奉獻獎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張耀懋 專訪 見於 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網站/醫療奉獻獎/第7屆 (1997年)。
饒培德修女 (Sr.M.Christine Lauber,CSC,1936- ) 瑞士籍,瑞士Fribourg護理學校畢業,1963年受白冷外方傳教會(Bethlehem Mission Society )之派來台,在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服務 

●饒培德小檔案
饒培德,瑞士籍,1936年生,瑞士Fribourg護理學校畢業,28歲奉修會指派至台東服務,旋即至省立台東醫院開刀房義務工作,一邊學習中文,3年後調到台東關生聖十字架療養院,即在台東各山地間進行居家護理工作,足跡遍及成功、尚武、森永等山地,8年前再調回聖十字架療養院,照護腦性麻痺、中風、植物人等行動不便病患。這幾年因罹患心臟病,遂退出第一線照護病患的工作,不過,饒培德仍每天在療養院幫忙庶務性工作,協助其他修女照顧病患。
上山下海 腳步未曾停歇
三十年前,連自來水都沒有的山地部落,為了拜訪一位患者,她往往得走上五、六個鐘頭,從山陬到水湄,她的大半生,就在東台灣奔馳著……。
在花東縱谷、高山、平原的交界處,聖十字架療養院就座落在這個景色如瑞士般的關山鎮上。這裡收容的全是行動不變的中風、意外事故、腦性麻痺的患者。在走訪這裡以前,原本期望將會看到饒培德至照護病患的感心畫面,意外地,在病房中並未發現這位醫療奉獻獎得主的身影,反而是在療養院的空地上,發現饒培德仔細端詳身旁一具損壞的輪椅,熟練地拆下幾個螺絲再栓上,輪椅可以再上場了。
在關山療養院,除了工作人員以外,沒有人可以用腳走路,輪椅與病榻是病患生活的全部天地;為防止病患滑落樓梯,每道樓梯口均設有鐵柵欄,像是介紹自己的作品般,饒培德熟悉地講解每道柵欄上卡榫的設計,以防病患輕易打開,致生意外。
饒德培說,這幾年,她已經很少直接參與病患照護工作了,現在就在療養院中,做做「打雜」的瑣事。關山療養院院長馬惠仁修女說,饒德培得獎後,許多電視台等媒體要到療養院拍饒培德照護病患的鏡頭,這些要求讓他們很困擾;因為饒修女已不在病房工作,療養院不忍心讓饒修女專程做給電台拍,因為率真的她,最不願意的就是做假。
罹患心臟病 依然忙進忙出不得閒
由於療養院病患全都不良於行,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將病患搬上搬下的,十分費體力;剛來療養院時,饒培德和其他修女合力抬一個病患,尚可應付自如;但是,已經六十多歲的饒培德幾年前罹患心臟病後,身子較以前虛弱了許多,有時候除了行動自由外,他的身體還比一些年輕的病患更虛弱。可是,馬惠仁說,饒培德幾乎每天都在病房四處走動,跟病患聊天,療養院內的每個病患,她幾乎都可以叫出名字。看到病患弄壞的器具,她馬上拿去修,。六十歲的老人家從拆卸螺絲學起,現在整個輪椅拆卸也難不倒她,這幾年療養院翻修,她更是忙進忙出沒得閒。
雖然從第一線退下來,但是,療養院的林修女說,療養院中,饒培德就像一部活字典一樣,護理人員在病房內碰上難題,都找她出面解決;有時,碰上病患情緒躁鬱不安,還是得讓耐心、和藹可親的饒修女出面撫。
事實上,應付病患的各種狀況,饒修女早已熟能生巧。從廿八歲,被修會指派至台灣後,饒培德已在花東山地工作卅餘年。對一般人而言,現在的關山療養院所在地,已是偏僻小鎮,但是,在那個東部仍不知柏油路為何物的時代,關山,卻是饒修女工作的「大本營」,包括成功、尚武森永等原住民部落,都是她的「行營」。
颳風下雨 堅持上山探視原住民
那時山地部落沒有自來水,加上物資缺乏,老弱婦孺營養不良或患病的很多。為能在部落中服務的時間長一點,並更深入山地部落,饒修女以各部落間的教堂為據點,和一名外籍醫師一組,大清早便出發,帶著營養品與醫療用品,翻山越嶺地走了幾個鐘頭才拜訪一個患者。若有病情嚴重者,便帶回關山療養院的前身、關山醫院進一步處理。
那時在台東部落間,只要遠遠地看到饒培德的身影,整個部落就一呼百諾地放送「饒修女來了!饒修女來了!」一大群人就興高采烈地圍繞著她。「那時工作重點都在居家護理。」饒培德說,每次她到一些行動不便的病患家中,幫他們復健時,也陪他們說說話;這些原住民病患長年臥床,每天就靠鄰居順便送來的兩頓飯充飢。「一位中風病患的鄰居告訴我,這些病患每天除了我來的時刻以外,幾乎就看不到一個人,說不到一句話。」為了這個緣故,即使颳風下雨,她還是要上山,幫這些被社會遺棄的病患翻翻身:為更了解這些病患的感受,她也定期雇用當地原住民充當翻譯,以便雙方能溝通。
饒培德巡迴山上服務十四年後,又被教會指派至台東海邊的成功天主教診療所。當地漁民生活貧困,多半營養不良,抵抗力也較差,罹患肺結核的人很多;但是當地又沒有合格醫師,饒修女每天只好在山陬海角間奔馳,來回解決病患的需要。遇到重病者,還要駕車將病患送到高雄就醫,來回一趟就要十個鐘頭。由於當時還沒有柏油路,車子常常半路拋錨,只好枯立荒郊野外待援。
挨家挨戶尋訪麻痺兒 提供復健協助
十五年前,饒培德再度奉派至台東尚武教養院工作,那是一所收容重度腦性麻痺幼兒的收容所,同行的,還有饒培德的胞妹,饒培貞修女。由於當地民風保守,這些腦性麻痺兒不是被遺棄,就是乏人照顧,許多家長根本就不願外頭的人知曉。於是饒培德姐妹兩人就挨家挨戶的至每一戶人家,說服家長把小朋友送到教養院中復健。那時教會的經費不多,根本沒有餘錢為每一個殘障兒訂製復健器材,饒培德就只好自行摸索,根據每位小朋友的需要,設計、製造各種器材;修理輪椅的本事,就是那時奠定的基礎。
在尚武的日子,雖然有妹妹作伴,不過,好景不常,那年饒培貞訪視病患後返家途中,不幸發生車禍,緊急送回瑞士就醫,饒培德從此身兼兩職,挑起全部的工作重擔;直到再被調回關山照顧這些半身不遂的病患為止。
「從小,我就立志當修女,媽媽告訴我,要當修女,先當好人。」因此,饒培德總抱著「那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的人生座右銘,就這樣,從荳蔻年華至今華髮滿頭,她說,要做到每一絲力氣都用盡才倒下,只是她擔心的是,在一個個外籍修女凋零後,台灣山地的重症患,老人療育工作要由誰來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