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彰輝牧師的歷史意義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錄自 張瑞雄著《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望春風,2004年,p.381-385


黃彰輝是台灣歷史上很稀少又尊貴的國寶級人物中的一位。

黃彰輝在台灣的歷史上,創下了數不清的記錄上的第一。他是第一位台灣人當神學院的院長,因為在他就任以前,台灣只有英籍與北美籍的宣教師居長地位。他是第一位沒讀過台灣的神學院而受設立教師,又是第一位沒受設立為台灣長老教會傳道師而直接受封立為牧師者。其實在英國長老教會,1941年畢業的當年,他己經得到南倫敦中會認可為『待封立的牧師』。當時若他能得到一個英格蘭長老教會的聘請,他就能被封立為牧師。從1941年到他回國的1947年,他都沒得到這樣的機會。回到台灣以後將近兩年,終於受台灣長老教會的封立,並就任為台南神學院的院長。他是讀過了正規的官定大學,又留學外國的神學院後,參加台灣牧師陣容的第一位。

他大約是第一位娶了外國人,歐洲的英籍人為師母的牧師。因為是外籍,又是駐任教育機關,黃師母根本沒嘗試過做牧會的師母的滋味。

自從他居長的同時,他是第一個招收女生做『神學班』的學生。當年進入南神的有四位,都是長榮女中的畢業生,其中一位是黃牧師的異母妹妹-黃淑惠。

因為時代的需要,黃牧師是一位參加教會政治,涉入很深的一位,並且迄今還是空前絕後的,只有他一個人被選做總會議長兩次,而且都是最有意義的年度裡。第一次是1957年,雖然是第四屆,其實是南北實質上合一,而改為每年一次的議會那一次。第二次是1965年,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慶祝其設教百週年盛典,做慶祝大會的總長的那一年。教會培加運動的結束,也將豐偉的成果獻上的,站在歷史上一個頂點的一樁大事。

做台灣人的命運也帶來給他,恐怕是唯一有不只三個法律上的姓名名義:(1) Shoki Ko; (2) Chang-Hui Hwang; (3) Shoki Coe; (4) Chiong Hui Ng(是否在法律上使用過,不詳)。幸虧,他的漢字名始終沒變,給被壓迫一世紀以上的同鄉們認識得到他。

因為黃彰輝自己是受過日本及英格蘭的正規教育,在二次大戰後的台灣,沒有規律的,或許該說是扭曲的教育體制裡,克苦萬般而建立環球上夠水準與聲譽,卻沒有『執照』的學府。

在沒有就公職或高級檢定的可能與機會的情況下,神學院所能做的,就是提供『真正』的實力與『自信(Pride)』。黃彰輝常常都說:『南神的英語、希臘語、哲學、教義學、新約、音樂、宗教教育,都是台灣與東南亞最好的了。』不過,他也常常強調說,神學院的目的,是在於養成傳道者,服務地域的教會、社區的人民,而建立整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他的念頭裡,就沒有『為學問而學問』的神學院。神學院的求精、求妙、求聖,是因為得要事奉教會與做基督教信息的宣揚。在他任院長的年歲裡,他考慮到預備將來的教授人員,但一點都沒考慮到讓學生進出到做亞洲或世界教會的領導者。很可能就是因為他所接觸的普世教會世界裡,領導者都是與神學院有密切的關連。所以有學問的,受高度神學訓練的,才有機會得能升到(行政)領導地位上去。因為他沒有預料到所選擇栽培的優秀人才的流失,以及供不應求在台灣背負神學教育,進而充實供給普世教會的領導人才。

以間髪之差,他逃脫了執行把台灣給予日本皇民化的特務的手,到英格蘭留學.得免做為軍國主義侵略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抓牙。幸虧在他離開台灣「日本管制」(1937)以前,黃彰輝已經受過了自由民主氣氛下的日本最高語言技巧與思考的訓練,具現於他的東京大學文學士學位與文憑。如此,整個日本軍國瘋狂時期,黃彰輝得從超越的視界觀察而加以評論。

從1937到1939年的兩年期間,黃彰輝在英格蘭社會完全的自由風氣裡沒有拘束地學習。從1939年,英德開戰到他完成學業的兩年,在神學院裡的學業與生活環境都大致可說是享受到了大戰亂中的安定。從英國參與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到終戰(1945年8月),又經一年半的戰後掙扎恢復時期為止(1947年春天),他得到了最好的待機環境,教授日本話與華語(台灣話),也同時學習滿清語(華語)。他已經具備有多語言的能力,又在國際性的語言學院做教學的經驗,在戰後回國的那時點是最有能力、資格、經驗、尚且是年輕的國寶人物。

黃彰輝不僅有語言的能力,可以貢獻給世界溝通,他的能力更是能教育人們擁有世界觀,對人們視野的開闊與對未來的前瞻性,具有影響與顯著的貢獻。黃彰輝對台灣的眼光,更期許並教導人們:不僅要以台灣的眼光看自己的文化,更該以世界的眼光來看台灣的發展。對未來的前瞻性,黃彰輝著重的是希望人們能夠不要以一時的是非對錯,來評斷台灣的好壞,應該用長遠的角度,讓台灣人本身的潛力能夠發揮,來看待台灣未來的光明與美好。他時時提醒人們:我們不只是侷限於台灣,應該把台灣視為世界公民的一員,讓其他人認識這塊土地的文化。台灣的發展除了自己的進步,更要推向國際舞台,讓世界共同見證台灣氣魄的善與美!

黃彰輝在台灣所做的最大的貢獻可以說就是「台灣話的欽定化」。歷史上德國的馬丁路德於16世紀中期翻譯全部新舊約聖經成德語。那一版本的聖經在德語上佔著有古典原祖性的地位。因為那本聖經就成為收藏尚未有印刷技術的前代所使用的文雅及實用的言辭與語彙的寶庫。到17世紀的初期,英王詹姆士召集聖經學者,將全本聖經翻譯成標準英語版本。後世的人稱那版本為「欽定聖經譯本」。台灣的社會裡通用的河洛語言延至20世紀初期都沒有人收錄言辭與語彙。直到台南神學院的創設人巴克禮使用羅馬字及出版社,而推廣台灣話的普及化。但是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於1920年代後期完成「廈門音羅馬字聖經」翻譯,普及於全台灣的基督長老教會信徒中間。不過,戰後復校後的黃彰輝才是真正將台南神學院奠定成為唯一有高水準的以台灣話為主語授學的學府。因為南神黃院長的學院裡,平日都用台灣話表達神學上的廣泛理論,又操練將學術思想適用於禮拜與講道的述說與在日常生活上的實用裡去。黃彰輝也設定台灣話的羅馬字為文字學習的必修,畢業前一定要通過檢定。南神實堪稱謂台灣河洛話如水庫一般的寶藏,它幫助形成台灣人的氣魄而造成以後台灣建國精神上的搖籃與根源。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