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各和孫理蓮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蘇文魁撰 原題「孫雅各和嶺頭的台灣神學院」 見於部落格「從淡水的馬偕博士說起」 分類:福音躍進的年代


孫雅各牧師 (Rev. James Ira Dickson) 是1927年北部教會因「加拿大聯合教會」事件元氣大傷而鬧宣教士荒的時候,向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呼召而來的。他和新婚的牧師娘孫理蓮 (Lillian) 以渡蜜月方式於同年10月到淡水,學了��年台語就代理淡江中學校長。1931年4月出任在淡水時的台北神學校校長,一直到1940年5月才因戰爭將起而辭職回美。
這個美利堅來的年輕宣教士充滿活力,不像過去受英國禮教拘���的加拿大老宣教士。他的思想和行動更是新潮,成為台灣第一個有車的宣教士。其實那只是一部老������。他熱心福音怖道工作。在汽車少見的年代,那部人未到聲先到的福特老爺車和令人噴飯���台������最大賣點、也相當轟動。
終戰後,孫雅各立刻受加拿大長老教會差派成為特使,1946年7月回台宣慰北部各教會,也處理各項緊急事情有兩個月之久。翌年四月,夫婦再度來台,展開他們第二期的工作,也是夫婦兩人生命中最精采的後半段。
1948年他又回任已改名為「台灣神學院」的校長,一直到1965年退休為止,在他主持校務的期間,相當睿智而又遠見的將神學院遷離車馬嘶鳴的市區。
1955年11月8日新校舍在風景秀麗、環境幽靜的陽明山嶺頭破土興工。第二年9月21日校本館(取名「吳威廉紀念館」)及男生宿舍竣工落成,33名神學院學生搬到新校舍上課,台灣神學院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除了建築和花園般的浪漫校園,他也徹底將校務升級。運用一切管道爭取經費和合作對象。他還有效利用他和駐台美軍的良好關係,及他扶輪社社員的機會,爭取更多國內外資源,挹注在他的辦學上,讓台灣神學院脫胎換骨。因此,說他是自馬偕以來台灣神學院第二個重要人物實不為過。
此外,孫雅各找早先的未竟之志;對台灣原住民的宣教。也讓他盡情發揮,並留名宣教史上最亮麗的一頁。由於日本政府對山地的桎梏已除,他們夫婦以驚人的毅力投入山地、建立原住民教會無數,親手施洗數千名原住民教徒,也創辦「玉山神學院」,培育不少原住民教會領袖人才。
孫雅各不僅在台灣的宣教、神學教育中極有貢獻,也協助大陸來台的眾教會、創設中國福音聯誼會、也為美軍服務,辦理社會救濟事業,除了馬偕醫院、新莊樂生痲瘋醫院,以及平地、山地各大小村莊都有他們夫婦的救濟工作。
1960年夏天他獲得加拿大多倫多諾士神學院(Knox College)頒贈榮譽神學博士。翌年,東京神學院也贈予他榮譽神學博士,1965年他退休回加拿大接受表彰,第二年台灣神學院也贈予他「名譽院長」榮銜,表彰他四十一年在台的付出與成果,並將神學院教育館改名「孫雅各紀念館」。
1967年3月他在美國得知突患腦瘤,明白來日不多。毅然決定回到他的故鄉台灣。6月15日依他所願病逝於嶺頭家中,安葬於台灣神學院校園內。
孫雅各逝世後,牧師娘孫理蓮又服務了16年之久。她在台灣的後半生更是閃亮無比。他看到戰後台灣社會的千瘡百孔,對她來說是充滿機會,因此按奈不住於做一個「宣教士的太太」。她走出家庭、由上街頭拉手風琴佈道、發舊卡片號召兒童開始,後來走入原住民教會、上山下海跑遍各山地部落,接著在1954年成立「芥菜種會」展開各種救濟工作。
她所經營的救濟事情多不及備載、連政府都瞠乎其後。是獲政府最多獎項和表彰的「公益宣教士」。芥菜種會的經費來自美、加信徒的捐獻,她也多次回國勸募、迄而不捨。
她的工作舉凡窮鄉避壤的醫療站,包含肺病、痲瘋、烏腳病,也創設埔里基督教醫院、在個地組巡迴醫療團、設產院、牛奶供給站、成立未婚媽媽之家。另外,設立四所育幼院和少年之家。對原住民則補助傳道師生活、協助教會建堂二百餘所,也設立原住民女子習藝所、褓母訓練班、農訓班、駕訓班、職訓班和護理班。甚至全台天然災害的衣物、糧食發放等。可說是包山包海。
她也上了《讀者文摘》和不少新聞雜誌而成世界名慈善家,孫理蓮1983年在台北逝世,她的芥菜種會依然繼續著,可說是台灣宣教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女宣教士。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