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森與早期嘉義基督教醫院發展之研究-以戴德森私人信函的史料為中心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謝宜靜撰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李若文 2004年。可查閱 NDLTD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信義宗宣教師戴德森醫師 (Dr. Marcy Leroy Ditmanson, 1919 - 2000) 是嘉義基督教醫院創辦人。

1957年6月,嘉義基督教醫院創辦人戴德森醫師(Dr. Marcy Ditmanson) 依照美國基督教信義會預定在台灣嘉義沿海一帶做醫療傳道,暨於嘉義市建立一所基督教醫院的計劃,千里迢迢地自美國來到台灣,在花蓮市基督教門諾醫院服務、考察,為期一年,以便瞭解台灣的醫療情況,最主要的是學習如何創建、經營基督教醫院並主持醫療傳道。   
翌年3月,一位嘉義出身,畢業於台灣大學醫學院,名叫盧存信的基督徒醫師,甫從軍中退役後,也到該院服務,由於同是自外地去那裡服務,很快地戴醫師便和盧醫師相識,在工作之餘相互交談中,知道戴醫師負有那麼重大使命,於是承諾將為他在找地等籌備事宜助一臂之力。   
1958年6月初,戴醫師考察屆滿一年,離開門諾醫院前來嘉義,臨行前,盧醫師深怕他人地生疏,語言又不通,便以書信介紹其父盧萬德博士與他認識,因為盧博士精通英語,曾任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在嘉義開業已有多年,擔任嘉義很多機構的董事,又是長老教會的長老,熱心愛主,盧醫師心忖:憑其父在地方上的聲望與地位,人脈的寬廣,必能對戴醫師醫院的創設、未來的經營有所助益。   
1958年7月初,盧存信醫師離開花蓮,計畫前往美國深造未遂,乃回嘉義,在其父所開的萬德醫院看病一年多,其間,盧醫師便經常和戴醫師相偕一起去找地。有時由戴醫師開車,有時由盧醫師騎機車載戴醫師,因為那個時候,嘉義市郊區的路有的很狹窄,機車反而派上用場,就這樣,大街小巷、市內郊區,包括田間 小道,幾乎跑遍,無一疏漏。   
當時時值7月夏天,艷陽高照,炎熱無比,每到黃昏,蚊蟲肆虐,備嘗辛苦。盧醫師一方面與戴醫師到處尋覓,一方面由其父盧博士委託土地仲介人(俗稱「牽 鉤仔」)到處探查,雙管齊下,以期找到適合之地。   
同年10月,有一天,戴醫師告訴盧醫師,說有人介紹一塊地,位於嘉義客運的車所經過的路旁,兩人便相約去看,結果盧醫師發現這塊地是在通往北港的路(非今天的北港路)邊,客運自市內開出的第三站,只有嘉義客運,公路局不行駛,且班次又少,每隔一小時才有一班。   
盧醫師便向戴醫師表示,雖然北港等沿海一帶的病人來這裡有車乘,對醫療傳道工作有所助益,但若能找到客運、公路車都有行駛,也可通往北港方面的路邊地,病人得以涵蓋雲嘉兩縣人,相信比這裡較有將來性。盧醫師眼光長遠的建議,博得戴醫師的欽贊,於是把這塊地列入考慮中。戴醫師除了找地,平日就往沿海一帶瞭解情況。但自從看過那塊人家介紹的地後,倆人便很積極的找地,因為他倆已經有一個目標──路邊有客運與公路局的停車站。當他倆自嘉義火車站南下往水上的公路,又回頭北上往民雄的公路尋找時,就在出嘉義市北上不到六分鐘處,看到如所期望兩個相連的停車站,倆人下車觀望路邊的田地後,戴醫師甚為中意,唯稍嫌田地的盡頭有鐵路通過,怕有噪音。(這塊即是今天的嘉基急診室一直到鐵路的地)   
盧醫師回家後,便請其雙親趕緊找土地仲介人,探聽那塊地的地主是否有意要出售,探聽結果是要賣,且得知售價。深諳地價的盧博士夫人,認為該地售價還算公道,何況還可以殺價。盧醫師便以電話將地主預售之消息及初估的地價總額告知戴醫師,戴醫師猶豫一下,然後表示可不可以只買一部份田地,因為假如買整塊地,目前恐怕經費不足。盧醫師把戴醫師之意,轉告父母後,不久便離開故鄉,北上至臺大醫院服務。   
經營教會傳道機構—台灣宣道社的盧博士夫人(洪真珠長老),在百忙之餘,仍放下手邊的工作,不斷地接洽仲介人,希望地主能同意戴醫師之意,同時向地主要求降價,結果地主回答地價可以降一些,但田地則堅持非整塊不賣。盧博士夫人獲知消息,雇了一輛三輪車(當時的交通工具),在仲介人引領下,親身專程前往觀看那塊田地,觀看後,深覺那塊地確實很適合蓋一所大型醫院,因為地點靠近市內,又在公路邊,交通方便,四周都是田地,將來有發展的空間,不買下來實在可惜,於是毅然決定協助戴醫師買下這塊地,也就是說,前面這一塊田地由戴醫師買,以利經營醫院,後面靠近鐵路旁的田地由盧博士夫人幫戴醫師買下,並計劃種植樹木,或多或少可以阻隔火車通過的聲音,以釋戴醫師上述之顧慮。懂得英語的盧夫人於是打電話告知戴醫師,戴醫師聽到電話,感動之餘欣然決定買下,並頻頻稱讚盧博士夫人愛神愛人。   
台灣光復後,台灣人普遍窮困,有一段不算短的時日都在接受美援,視「督鼻仔」(高鼻子的美國人)為「財神爺」,盧博士夫人怕地主一旦知道買主是「督鼻仔」,準會抬高地價,狠狠地敲一筆。經戴醫師同意,由盧博士夫婦與地主接洽,待一切談妥,要到代書那裡簽名蓋章,辦理過戶時,戴醫師始出面。當地主看到戴醫師時,一臉錯愕,直呼賣得太便宜。戴醫師為了對盧博士父子表示欽敬與謝意,乃聘請盧博士為嘉基董事(無薪),並於盧醫師(盧存信)結婚當天,將自己的轎車供做新娘車,自己親自開車充當司機。   
盧博士夫人在買地後,便照諾言種樹,也種果樹。嘉基建立後,醫院裡的員工,凡是由戴醫師那裡知道:這些果樹也是做為隔音用的,便于中午休息時間,紛紛前往醫院後面摘水果吃,盧博士夫婦愛嘉基的精神一時傳為佳話。十多年後,嘉基一直擴展,原來的土地已不敷使用,於是買下盧博士夫人所有的那塊地,當時地價已飛漲幾十倍,但盧博士夫人仍堅持以十多年前購買的價錢賣給醫院,而婉拒戴醫師不願使盧博士夫人虧損太多,想以時價購買的好意。   
(註)資料來源:盧存信醫師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