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芥菜種會創辦者孫理蓮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顏雅雯撰 「誓作原民保姆守護孤苦無依者──基督教芥菜種會創辦者孫理蓮」

《台灣教會公報》 3077期 2011年2月14-20日 p.14-15

小檔案:孫理蓮(Lillian R.Dickson,1901-1983),美國人,1901年生,1983年葬於台灣,來台51年 (1927~1940年,1947~1983年)。於1952年開始「芥菜種會」事工,服務麻瘋病人、��住民、���童、孤兒等,迄今延伸設有台北新莊愛心育幼院、花蓮少年之家與花蓮主牧安養護中心等機構。


「孫理蓮牧師娘是我的好榜樣,真的!所以我覺得上帝好疼我,讓我有一個這麼好的模範,做我一輩子的榜樣!牧師娘啊!妳83歲過世,今��我也83歲,差不多 要去見妳了……。」與孫理蓮女士同工20年的徐陳貌牧師娘,���著眼��道出內心的感謝和想跟她說的話。
孫理蓮常與先生孫雅各牧師一同到東部原住民地區傳道,見到許多原住民的父母親早上就上山工作,孩子沒有人照顧,再加上當地環境衛��不好,因此年幼的小孩常 常夭折,看到這樣的景象,她的腦子裡面馬上就開始構想,要如何幫助這些孩子。
透過胡文池牧師娘的推薦,孫理蓮找到曾經在台北當過幼稚園老師的徐陳貌牧師娘,邀請她一起來同工,想要成立保姆訓練班,訓練原住民的女孩子成為幼稚園老 師,之後回去部落開辦幼稚園,可照顧家中無人看顧的孩子,同時,芥菜種會也允諾負擔每一位老師的薪資。
徐陳貌牧師娘描述自己是一個膽小的人,當時若沒有孫師母在背後推著她去做事,第1屆保姆班絕不會在她手中開始。起初,她對自己的能力實在沒有信心,所以回 絕孫理蓮說:「我是幼稚園老師沒錯,小孩子我會教,但是要訓練老師,我不會。」孫理蓮馬上很有信心回應她說:「妳不會,我也不會,但是上帝會!」接下去, 她又說一句:「我若是有什麼困難,我都會和上帝商量。」短短的2句話,不但讓徐牧師娘當場無法拒絕,也展開與孫師母同工的日子,同時深深影響她之後服事的 態度。
1927年,孫理蓮帶著「哪裡有需要, 就往哪裡去」的信念,隨著孫雅各牧師來到台灣,踏入她宣教的一生。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孫雅各牧師全家因是外國人而被迫返國,但1947年,孫理蓮再次 受派回到台灣,回來後她申言:「我不要只是做一個宣教士的太太,我要做太太宣教士。」她要以實際行動回應對台灣這塊土地和對在地人民的愛。
孫理蓮在1952年開始「芥菜種會」事工,從當時台灣最需要的方面著手,進入部落從事醫療工作,服務原住民、偏遠山區產婦、肺病患者等;首創原住民技職教育,幫助他們擁有一技之長,並鼓勵他們完成教育;開設孤兒院和少年之家,給予孤寡者完善的安置與教育。
早期台灣物資缺乏,人民生活相當貧困,而在後山的原住民,生活環境更加貧困,孫理蓮看見了,她與這些不被重視的原住民同行,他們的缺乏成為她的缺乏,他們 的困苦成為她的困苦。她曾說:「一旦置身於世上困苦的人們之中,你就永遠離不開了,你會和他們同行──他們的缺乏成為你的缺乏,他們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 他們的難題也是你的難題,他們撫育子女的重擔,也成了你的重擔。你無法離開、忘記他們,也無法掉頭不顧。」
許多事工一一成立了,如同保姆訓練班一樣,守護著台灣這塊土地上病痛、孤苦無助的人們;孫理蓮一旦看到有人有需要,就不怕任何困難,不辭辛勞,竭盡心力去 幫助,正如主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馬太福音25章35~36節)這些事,孫理蓮無一不做,她的足跡遍佈原住民各地區,也因這樣深厚的愛與犧牲,獲得「山地之母」之稱。
一個婦人,帶著從上帝而來的信心和愛成立芥菜種會,經歷許多困難和試煉,但從未把她打敗,上帝總在她身旁和她「商量」。如今,芥菜種會將邁入第60年,孫 理蓮的勇氣、永不疲倦的精力,不屈不撓的個性與服事最微小人的使命,依然是芥菜種會追隨的精神,她對台灣的愛與奉獻,也會持續在這塊土地燃燒。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