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當宣教之妻的奇女子 孫雅各牧師娘 孫理蓮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王貞文撰 《台灣教會公報》3168期 2012年11月12-18日 p.15 附圖像 孫理蓮(蘇文魁提供)

孫雅各牧師對於台灣北部教會的組織發展,以及神學教育,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而孫雅各牧師娘孫理蓮(Lilian Dickson, 1901~1983),更是以她不凡的熱情與行動力,開創了一個「體制外」的基督徒的醫療關懷事工,而成了台灣宣教史上的傳奇人物。
孫理蓮曾被《讀者文摘》雜誌報導為「擁有偉大心懷的小個子女士」。她是美國人,在明尼蘇達出生、成長,在明尼蘇達聖保羅的瑪加列斯特(Macalester)學院讀大學時,結識了來自美國南達科達州的孫雅各牧師。他們準備一起到海外做宣教工作。孫理蓮在紐約的聖經學院(Biblical Seminary of New York City)接受了宣教課程的訓練,其中包括醫療訓練。1927年,他們結婚,並馬上啟程,受加拿大長老教會差派到達台灣工作。
1927年至1940年,是孫雅各夫婦在台灣工作的第一階段。在日本的統治下,孫牧師開始突破萬難,關心原住民的情況。孫理蓮在這個階段,擔任的是傳統的牧師娘角色,她協助丈夫適應新環境,學習語言,做教會的工作。即使經濟有時困窘,他們仍開放自己的家,以熱情接待各方訪客,並調解糾紛。孫理蓮忙碌不已,以至於在台灣的前3年,就經歷了1次難產���1次早產,一直到第3胎,才順利產下兒子Ronny。
戰後,再一次回到台灣,自己的孩子已經成長,在美國讀書,她能夠全力投入宣教工作了。46歲的孫理蓮宣稱,我「不再是宣教師之妻,而要當宣教之妻」。
她背起手風琴,找一群醫護人員去佈道,她經常採取的方式就是:拉起手風琴,搭起法蘭絨布小戲台,吸引孩童,教他們唱聖歌,用法蘭絨布偶說聖經故事。然後逐家探訪,為病人祈禱,宣講福音,施藥包紮。時機成熟,她就會尋找同工,與她一起來改善部落衛生條件,設立聚會場所,人們聚集了,她便去募款興建教會。
1950年代的台灣,地方的基本建設還未上軌道,特別是山區偏鄉,醫療資源十分匱乏。孫理蓮不斷寫信回家鄉,向美國的親友與教會募款,來支持以醫療服務前導的宣教工作。她的信充滿熱力,對台灣的種種描寫生動有趣,得到相當廣大的迴響,於是捐款源源而至。1954年,她在加州成立「芥菜種會」,以這個獨立於教會體制之外的協會,將在美國募集的資源用在台灣最需要的地方。
「芥菜種會」的動力與頭腦,都是孫理蓮。通過她的異象與她的實踐力,小小的芥菜種長成碩大的芥菜,在政府還沒有能力去做的時候,就救助了原住民部落,成立教育與療養機構,又關懷痲瘋病患、烏腳病患,為他們找到醫療救助者,努力為他們成立教會。
由1947年回台到1983年過世,以「非正式」的方式及母親的胸懷,孫理蓮跑遍台灣各地,收容幫助困苦之人。在台灣戰後的社會裡,留下令人難忘的美好的腳蹤,她留在人心裡的形象,就如她的傳記作者對她的形容:天使在她肩上。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