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教育資源及宣教格局 孫雅各牧師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鄭仰恩撰 《台灣教會公報》3168期 2012年11月12-18日 p.15

出身美國南達科達州的孫雅各(James Ira Dickson, 1900~1967)牧師,是因為「加拿大教會聯合運動」造成教會分裂以致宣教人力不足,由加拿大長老教會向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徵召而來。
新婚的孫雅各牧師和師母孫理蓮(Lilian Dickson),於1927年10月抵達淡水,學了1年台語,就代理淡江中學校長,1931年出任在淡水的台北神學校校長,直��1940年5月因戰爭被迫返美。戰爭期間他們夫婦到英屬蓋亞那開創原住民神學教育工作,終戰後再度來台,開展倆人生命中最豐富精采的階段。孫雅各1947年回任新改名的「台灣神學院」校���,直到1965年退休為止。
不同於過去受英國傳統禮教拘束的加拿大老宣教師,孫雅各是一個������活力又果斷的美國行動派。他開著當時台灣罕見的福特老爺車,加上一口經常令人噴飯的���語,���以對福音佈道的熱忱巡迴各地,廣結人脈。他對台灣教會最大的貢獻,就是神學教育和原住民宣教。他致力神學院的發展,一方面擴展多元的學制和管道,讓不同背景的有心就讀者���受教的機會;另一方面又將神學本科更改為6年制,提升學生資質。1955年,他更獨排眾議、深具遠見地將神學院從車水馬龍的雙連市區,遷往風景秀麗、環境幽靜的陽明山嶺頭,開展神學教育的新時代。
孫雅各夫婦對原住民宣教情有所鍾,後半生以驚人的毅力深入山地訪視,並協助原住民教會成長,更贊助超過300間以上的教會,從竹建教堂改建或新建為石頭水泥教堂。他主導玉山神學院的創立,培育無數原住民教會和社會的領導者。高俊明牧師曾提及玉神草創初期,經費拮据,孫雅各及黃彰輝2位神學院長積極向普世教會籌措、爭取240萬奉獻的故事,可說是神學教育史上的美談。
孫雅各總是運用各種管道爭取教育資源及合作對象,身為台北扶輪社和台北美國學校的草創成員,他盡力爭取更多人力和經濟資源來辦學,將神學院脫胎換骨。在戰後大量原本在中國服務的宣教師和人力、財力資源「轉進」台灣、形成「國語教會」急速擴展的新處境,他也扮演雙方的潤滑劑和整合力量,具有階段性的時代意義。
1965年退休後,台灣神學院為表彰孫雅各41年來的貢獻,將教育館(現圖書館)改名「孫雅各紀念館」。1967年,孫雅各在美國檢驗出腦瘤,毅然決然返回故鄉──台灣,同年6月中病逝嶺頭家中,安葬於台神教堂旁。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