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神學院創校70週年

台灣教會公報 特別報導 「玉山神學院 守護部落的忠僕」」《台灣教會公報》 3348期 2016年4月25-5月1日 p.4-5。有5篇文章,即 陳逸凡撰 「草創時期篳路藍縷 今迎接創校70週年 台灣原住民牧者搖籃」、胡淑貞撰 「僻靜之處蘊牧苗 傳福使命續原鄉」 、林家鴻撰「綜合大樓靈修中心 供外界租用籌財務」、 黃以勒撰「影片重溫學院轉變 在夢土育部落僕人」、 陳怡萱撰 「看見後山生命原貌 圖書館典藏古文物」。 

草創時期篳路藍縷 今迎接創校70週年 台灣原住民牧者搖籃
陳逸凡撰 玉山神學院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因應原住民教會與社會之需要所設立的神學院,以基督福音為根基,培育具學術與品德的傳道人與基督徒,並致力於原住民社會與文化研究,從事實況神學的建構與實踐,以求上帝國福音落實於原住民族社會。
1946年,加拿大長老教牧師孫雅各受派慰問甫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台灣教會。訪問花蓮原住民教會時,孫雅各特別關心原住民宣教事工,囑託溫榮春牧師在花蓮開辦培育原住民傳道人才的學校,同年9月15日「台灣聖書學校」開辦,為原住民宣教事工培育人才。期間數次更名,197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24屆總會通常年會正式將校名改為「玉山神學院」。
「台灣聖書學校」開辦初期借用富世村農業講習所上課,縣政府收回建物後,搬遷到日本人遺留下的「太魯閣立霧館」,4個月後,改在富世教會上課,在信徒的協助下,以木材、竹子建築校舍。1948年4月,再搬到美崙向鋁業公司租房。1949年春天,搬到鋁業公司的員工宿舍,和「聖光手工藝講習班」共用建物上課。
1955年,加拿大長老教會財務困難,決定停辦學校,但學校董事會決心續辦。195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第4屆總會議決接辦。同年4月,學校又遷到台東關山,借山地診療所上課,11月遷回花蓮,改在慶豐教會主日學教室上課。由於原住民事工受到普世教會的注目與關懷,紐西蘭、澳洲、加拿大等教會奉獻協助購買校地,加上美國金陵基金會董事會(即今「東南亞神學教育基金董事會」)和美國、加拿大長老教會,及台灣全體教會為建築所需奉獻,玉神於1959年3月受難節搬到今日鯉魚潭畔校址。
今年,玉神以感恩的心情迎接創校70週年,並於5月18~20日舉行校慶。每年5月第三個主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定的「玉山神學院奉獻主日」,透過本新聞專題報導,讓眾教會一同關心原住民神學教育。
-------------------------------------------------------------
僻靜之處蘊牧苗 傳福使命續原鄉
【特稿/胡淑貞】進入玉山神學院就讀,需具有原住民身分,但為了方便花東地區蒙呼召、獻身的信徒,就近進入神學院受造就,也開放部分名額供漢族學生就讀。玉神道學碩士班的必、選修學分課程,與其他神學院相同,但由於將來服事的教會是在原鄉或都市原住民當中,因此必、選修原住民教會史、文化,特別母語課程更成為玉神的特色。
堅守原民母語文化 打造族群共融環境
長年以來,從玉神畢業的傳道人,服事於原鄉教會,堅守部落信仰及福音事工,也間接參與部落文化保存、看守部落族人的心靈與重建,並尋找、開創生活的契機,讓沉寂的部落重新找回生機。過去50年,若沒有傳道人堅守在原鄉,深信必無法看見今天的原住民光景。教會帶動部落產業發展,改善經濟,也慢慢地吸引了許多原民信徒回鄉生活;這些活見證,有腳蹤脈絡可循,在部落中比比皆是,更是玉神神學教育扎根部落、自養、自助的真實景況。
然而,部落青壯年人口不斷遷移到都市,基於此,玉神已展開「都原宣教策略與挑戰」研究、計畫與訓練,期望讓畢業生投入事奉時,可以立即上手。「都原」宣教事工,是本院啟動的新方向,因此將舉辦多場「都原事工研討會」,藉此助展已在都原服事的牧長,集思廣益,尋找迷失在都會中的羊,回到「上帝的家」。
玉神提供了族群共容的環境,在這裡,大家彼此尊重、互相接納、關懷,一起融洽生活。尤其,每個學期輪流舉行各族群特色禮拜,並從當中看見上帝所創的各族群不同之美,在欣賞、領受與學習中從而體驗到不同的文化洗禮。
勞動事奉操練心智 三力推動健康教會
「勞動事奉週」也是玉神的特色,是師生同心合一建造、美化校園的時刻;透過汗流浹背的付出,師生彼此合力整理、呈現美麗的校園,拉近了距離,讓教學落實生活中,讓生活的空間更為舒暢。這項活動,上下學期各舉行一次。經由勞力、心力和智力的付出,間接操練將來的傳道人,牧會後能快速融入信徒的生活,展開互動;以耐力、毅力、努力推動健康的教會事工。
玉神的「教會實習」課程,是要給學生有多學習,多了解不同教會的事工、環境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跟著教會牧者學習,在牧養上的功課與操練。除外,學院會安排老師負責關懷實習生,並親臨教會探望,如此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也給予指導。藉此,亦跟教會建立互動與對話,讓學院課堂學習更實際地走入教會,真實的應用和落實牧養的關懷。
每年復活節前,全校師生分組同走「苦路」,是每年必然、重要的活動。沿著學校的5甲地而行的山坡路,其間設有10個「經文默想」據點。每組師生,每到一個據點,一起朗讀主耶穌受苦的經文,並默想,再次領受耶穌受苦走上十字架的經歷,而後以禱告結束;循序而上,直到學校的上農場始結束活動。這樣的過程,是為體會、經驗主耶穌「受苦」的路徑,師生以「腳」親自經歷走過;再次堅定獻身跟隨基督的心志。
向前邁進刻不容緩 十年計畫自養師資
玉山神學院以「聖經神學」作為嚴謹神學的基礎與訓練,如是帶動教會對聖經的探討與神學的反省。以此陪伴信徒,在生活中實踐出信仰的教導。在玉山神學院院長布興‧大立(Pusin Tali)的籌畫推動下,孕育出數位任教同工。而今天,玉神再次面對師資培育的重要時刻,未來的10年內,玉神現有的授課教師將逐漸退休。此刻若不開始著手,必然會對教學銜接造成困難。
感謝上帝,玉神早了解到「師資培育」的重要性和需要性,也展開培育事工。企盼從「十年計畫」,培養出遍及課程的各領域的優秀玉神畢業學生,將來肩負授課的重要使命,茁壯玉神教學陣容,孕育上帝的僕人,獻身教會事奉。這個重要的培育計畫,需要眾教會幫忙與協助,也懇邀你/妳成為玉神的守護課程的禱告者。
長期以來,學校以聖經為「經」、原住民生活境遇為「緯」,做出神學探討與反省。每每遇到「原住民實務議題」時,都能即刻地提出維護、保護族群的回應;從早期的土地問題,到今日面臨生存的危機,都有深刻探討,並提出積極方案與行動。特別在改善部落經濟議題上,不斷地深入研究、推動和實踐,努力經營出另一片天空,找到部落存活與自尊共容的新局面。
玉神位於幽靜的鯉魚潭畔,是受信仰造就、深思神學的好地方,更是原住民部落及都會區傳道人的養成之地,也是承受福音傳揚的重要使命之地。懇請眾弟兄姊妹為玉神禱告,並關心玉神的需要,以奉獻支持原培育原住民傳道人。期待大家陪伴玉神向前走,以傳揚福音為使命,並關顧、陪伴原住民族群永續的未來;無論在偏鄉之地,或都會地區,為建立「上帝國」而努力。(作者為玉山神學院院長特別助理)
綜合大樓靈修中心 供外界租用籌財務
【林家鴻專題報導】花蓮縣壽豐鄉的玉山神學院座落於花東地區最大內陸湖泊鯉魚潭風景區內,位處花東縱谷之間,湖光山色的絕佳景緻、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氣,常令人流連忘返,適合放鬆與沉澱心靈。玉神綜合大樓自去年正式啟用後,即以「靈修營地」的概念開放供眾教會使用。玉神總務長池怡平歡迎主內弟兄姊妹,蒞臨神學院使用場地辦理靈修、退修會、訓練、研習或旅遊等各式活動。
從構思、建造到完成,費時近20年之久的玉神綜合大樓,去年8月正式啟用,正好作為今年校慶70週年獻禮。2期部分工程也持續加強中。綜合大樓設施除了作為原住民族宣教研究、提升學生學習環境與行政人員辦公空間,大樓南側的住宿區更是校外人士福利所在,提供媲美商務旅館的湖景房間28間、山景房間26間,開放教會各界申請住宿,共可容納140人。
綜合大樓位於鯉魚潭畔,無論晨昏晴雨皆呈現不同景致,宿舍房間的門窗外,有著造物主的巧思映掩於湖光山色之間,可步上陽台舉目眺望中央山脈與鯉魚潭的美景。此外,頂樓容納400人的禮拜堂、隔音效果極佳席的國際會議中心、空間多元的教室、會議室,也歡迎教會租用。
綜合大樓中還有一件意義深遠的記事,全新的大樓雖富含各樣新穎設備,但在禮拜堂中卻擺上一件老舊的「十字架」。這支古舊十架未經刻意雕琢,僅由兩根赤裸橫木構成,是玉神1957年遷至現址後,用來興建第一棟禮拜堂(後改為圖書館)所用的建材。多年來一直是象徵學院自力更生、不畏風不怕雨、刻苦耐勞的重要精神;也是師生所追隨的耶穌基督典範──道成肉身誠實無偽的奉獻生命,甘心、順服走上十字架道路,服務人群、成為愛的記號。
池怡平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許多長老教會本宗與非本宗、來自國內外關心玉神的主內兄姊蒞臨住宿並使用綜合大樓設施,提供許多寶貴意見,尤其讚賞玉神的環境。他並說,住宿服務主要都是靠著口耳相傳才吸引這麼多人來,目前營收只能貢獻神學院經常費的一部分,希望將來獲更多主內肢體支持,有更多能力分擔學院財務。
鯉魚潭畔的玉山神學院,鄰近池南森林遊樂區及露營區、慕谷慕魚秘境、海洋公園,外圍有環潭公路供租賃單車繞行,沿途處處有涼亭可小憩觀景。池怡平說,接待過的訪客除有前來旅遊住宿的,神學院也配合靈修會提供老師專講。世界展望會、消防局、衛生局也使用過學院場地。「若教會各團契有來花東,別忘了來我們玉神」,將特別給予優惠。預約住宿請洽:03-864-1251轉9,瑪拉‧娃旦姊妹。
影片重溫學院轉變 在夢土育部落僕人
【黃以勒專題報導】玉山神學院在2014年委託台灣教會公報社製作了《孕育福音的夢土》及《守護部落的僕人》兩支影片,介紹了玉山神學院的使命與現況。玉神院長布興‧大立(Pusin Tali)牧師在《孕育福音的夢土》中指出,首任院長高俊明牧師與師生一同為神學院能有自己的校址而作夢,將目前玉神鯉魚潭校址形容為「夢土」。高俊明在影片中受訪表示,希望來接受造就的學生「不是為了薪水,是為使命、福音來打拚。」
除了利用影音介紹自孫雅各牧師、溫榮春牧師的草創時期,並訪談高俊明回憶當年的篳路藍縷之外,也對玉神各個系所的發展做了一趟巡禮。玉神教務長Walis Ukan(張秋雄)牧師特別強調,玉神是台灣唯一針對原住民需要���設立的神學院,因此設計了各種原住民本土神學課程,除了母語課程以外,針對原住民的教會、歷史、社會、文化等議題,都有更深入的探討。
玉神牧育長Yuhaw Piho(林約道)牧師認為,來玉神裝備的學生要有「信仰以及族群的認同」,這些認同是在神學院造就的動力。玉神有各個不同族群的學生,在這裡需要與不同族群的人們交流,認識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問題與需要。他說,人跟人的互動,是信仰落實的基礎,回到部落教會裡,要能夠與社區互動。
許多神學生於影片中表達了在各地方教會實習時所看到的在地教會需要,許多部落社區面臨居民老化、大量年輕人流失、教會也沒有固定牧者長期牧養的情況。Yuhaw也認為,社會參與是信仰態度的表達,當這塊土地發生事情的時候,基督徒要行動。因此玉神師生也時常參與在反核運動、八八水災後原鄉重建的抗爭、甚至是太陽花學運中。神學生撒蜜娜說,學生如果沒有主動站出來,等於耳朵聾了,沒辦法聽見人們的聲音。教會應該主動介入部落的事務、參與整個國家的事情。
布興.大立認為神學院的教育絕對要跟原住民族覺醒的教育結合在一起,關心當代原住民土地喪失、原民名字沒有了、語言也沒有了等身分認同逐漸消逝的危機。「玉山神學院不只幫助神學的教育,也幫助了現在、未來的原住民同胞。」
2014年,玉神綜合大樓尚未完工,發展處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Yohani Isqaqavut)傳道和Walis滿懷期待,未來希望能與全球3億多人口的國際原住民學生接軌,設立亞洲太平洋原住民神學、宣教推廣研究中心,以英語授課,招收外籍生來接受宣教與神學訓練。現已順利啟用���但仍有2000萬元建築款項亟需奉獻。
台中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蔡恆偉傳道當年還在玉神讀書,他以漢人學生的角度說,參與在裡面才發現原住民文化的本質與文化之美,而非停留在原來想像的「很會唱歌、很會跳舞、很樂觀」,有著非常深刻的文化內涵。今日有一半��原住民教會是都原,就在平地教會旁邊,有更多的認識才能有更多的合作,才能真的像一個肢體一樣彼此協助。
看見後山生命原貌 圖書館典藏古文物
【陳怡萱專題報導】2005年來到玉山神學院任教的新約學助理教授兼任圖書館長邱淑嬪牧師表示,她除了在台南神學院讀書時有機會接觸原住民同學,再來就是到玉神教書。在這個多元族群環境裡,她不僅認識到各族原住民,也看見一所「專門培育原住民的神學院」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不是我們給予原住民什麼,而是從他們身上我學會分享與樂觀。」
邱淑嬪自南神畢業後受派到七星中會服事,後受邀至玉神教書,玉神裡多元族群的師生,讓她得以更寬泛接觸到台灣的不同族群。許多具備原住民身分卻遠離部落、少接觸本族文化的「都市原住民」學生,也在玉神透過互動生活,慢慢認識自身族群、母語與文化。
邱淑嬪指出,學生每學期都要修習母語,學校的禮拜、族群聚會等也成為發揮創意、展示族群特色的舞台,激發他們潛在的創意能量;加上住宿在校內,通常大家一整天生活在一起,互相交流、無形中彼此影響,這正是玉神所看重的「團體生活」。
團體生活的具體落實也可在每學期的「勞動事奉週」中看到,今年時間在4月27至29日,這幾天不上課,安排每位師生、職員進行不同的勞力工作,例如清理山上的水源地和水溝、修補道路、砌石牆、圖書館大整理等。邱淑嬪說,「勞動事奉週」是要保留玉神傳統,玉神從荒野中建立,過去草創時期人力物力皆缺乏,師生除了研究學問也必須動手出力。
她看見原住民學生不辭辛苦、身體力行,「他們實在很樂意行動付出,不會說說而已。」例如每學期必須固定清理供應玉神用水的水源地,學生扛著材料上山,動手修補水管等。勞動事奉週不只是傳承玉神的傳統,邱淑嬪說,也是為了建立學生服事的心志、磨練適應團體生活,同時訓練學生日後受派到各教會和部落服事時,懂得回應部落或信徒的需要,用行動彼此服事。
原住民喜好分享的天性也讓邱淑嬪留下深刻印象,無論物質或生活,她時常得到原住民師生的熱情給予,在玉神受到接納,讓她愛上花蓮,也在這裡展開原本沒有的新視野。不過,她也因此直接了解到原住民對整體台灣的認識有落差,要融入平地人為多數的現代社會,仍要花時間適應,「都原」實況也成為玉神、各教會及中、總會都必須進一步思考與檢討的議題。
玉神新大樓裏建置了「原住民文物圖書館」,設有原住民書刊專區及展示原住民文物。歡迎踴躍奉獻相關文物,玉神將以專業方式保存、展示,致力達成設館目的──「保存原住民族音樂、語言與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