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女子中學發展史-從 1879-1979

楊玉媚撰 成功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王崇堯 民國97 /77頁 

摘要 :本研究主要針對長榮女子中學自1879年到1979年,學校從爭取立校到轉變為綜合高中期間,歷經不同政權的轉移之下,學校如何在政治、宗教、教育三方面取得平衡,以及兼顧學校發展的歷程,做縱向的統整與探討。

清領時期,從建校的歷程到新樓女學正式招生,來自英國長老教會的女宣教師擔負了女學所有規劃與執行的工作,女宣教師的學習成長背景,最直接影響了女學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因此,這個時期從學校爭取建校的起源開始敘述,更近一步深究英國當時對女性的教育制度、女性觀點,發現了新樓女學對女性的形象塑造與教育方向,大部分移植自英國女子教育的形式。而此時在宗教教育方面,新樓女學一開始即以培養傳道人為目標,對於聖經傳播是最為重視,初期學生人數不多,採行寄宿學校的形式,所以在宗教教育的推展方面,可完全依照長老教會的宗教儀式去施行。

在日據時期,原新樓女學名稱也隨著學校發展而轉變,分為二階段,一是由女宣教師所主持的長老女學校時期,另一是由日籍校長所接管的長榮高等女學校時期。長榮女中在台灣女子教育獲得認同,主要立基於長老女學校時期,在這段期間,學校在硬體設備的擴展得以接納更多女學生。而在日人的統治下,學校教育的主控權不斷被介入,世界局勢的動盪,也讓學校在經濟層面上遭遇到大的困難。隨著二次世界大戰腳步的逼進,為了加快台灣島民皇民化的腳步,日本當局終於強勢的取得學校的主控權,長老教會態度雖強硬,但為宗教傳布目標得以延續,與日本當局斡旋,並借助日本長老教會的影響力,最後讓具有宗教信仰背景的日人擔任校長,使宗教教育方面仍能實際運作。

終戰後,九年國民教育的施行,讓長榮女中在招生上面臨很大的困境,學生人數的不足,讓學校幾乎無法繼續維持。學校在此情況下被迫轉型為綜合高中,職業科系的設立,迅速增加學生人數,學校得以經營至今,這項變革乃是最重要的關鍵。在宗教教育上,學生的寄宿比例降低,所以無法如早期般,讓學生完全依照長老教會的儀式施行,學校在宗教教育的態度上,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做更有彈性的規畫,讓學校保有宗教學校的特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