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津學堂到淡江中學

葉晨聲撰 「從牛津學堂到淡江中學―一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的個案研究(1872-1956)」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查時傑 2004年 (畢��學年度 民國92)231頁

 詳見 台灣博碩士論文知��加值系統


摘要

教會學校對於中國的現代化曾經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過去學者多半將��意力集中在中國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研究上,而對於為數眾多的教會中學,至今仍缺乏具體的 研究成果。本文以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台灣淡水設立的淡江中學為中心,希望對於教會中學的發展模式能有更完整的認識。

淡江中學原本是男女分離的兩個學校,直到1956年才合併成為今天的局面。男校最早稱為淡水中學校,創始於1914年,女校最早稱為淡水女學校,創始於 1907年,兩校都是從晚清時即已成立的牛津學堂和淡水女學堂演變而成的。之所以選擇這所學校,主要是基於以下的幾個原因:

  1. 他曾經締造多項台灣第一,例如台灣第一支橄欖球隊、第一支合唱團及第一個中學設立音樂專科等,其校友中也包括了台灣第一位女醫師和台灣第一位民選總 統。此外該校的英語和美術教學、校園建築及女子籃球在台灣也都享有盛名。

  2. 他具有悠久的歷史,若從其前身牛津學堂開始計算,至今校史已超過一百二十年,是台灣各級學校中少數曾經經歷「中法戰爭」、「日據台灣」、「皇民化運 動」、「太平洋戰爭」、「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等台灣史上重大事件的學校,從這個學校發展的過程中,想必也能對於這些事件有另一個角度的觀察。

  3. 他並不以培養知識菁英為目的,很多學生都是在投考公立學校失利後才來就讀的,本身也是校友之一的作家鍾肇政甚至戲稱這是一所不入流的學校。不過在日治 時期,該校卻是少數專門招收台灣學生的中學校,即使到了光復以後,也有很多人為了學習英文或音樂特別來此學習。

全文共分七章,以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在淡水設教為始,以1956年淡江與純德兩校合併為終,除了第一章序論與第七章結論以外,第二章晚清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台灣北部的教育工作(1872-1901),介紹加拿大長老教會第一位在台佈教的馬偕牧師其人及其所創設的教育機關。第三章日治時期的淡水中學與淡水高女(1902-1945),討論加拿大長老教會在淡水設立男女中學的經過,在日本殖民政府嚴格的私校管理政策下如何自處,「皇民化運動」下面臨的危機,以及1936年被殖民政府接管以後新任校長有坂一世的治績,最後敘述太平洋戰爭對學生生活的影響。第四章光復初期的淡江中學與純德女中(1945-1956 ),分析「二二八事件」對淡江中學的影響,「英專事件」與「經營權之爭」的始末,以及純德女中的音樂專科,最後論及純德女中與淡江中學合併的經過。第五章力與美的結合:淡江中學的全人教育,從全人教育的觀點出發,分別探討淡江中學的教學內容、宗教活動、學生管理、體育活動、音樂教育與美術教育,並分析其如何將全人教育的理念落實在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當中。第六章畢業生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從校友所從事的傳教與橄欖球等的活動分析他們對台灣的基督教與體育運動的貢獻,同時列出六位日治時期畢業的校友蔡阿信、柯設偕、陳信貞、陳泗治、鍾信心和鍾肇政的具體事蹟,以明其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從本文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的幾個結論:

一、日本據台期間,實行日台人有別的教育政策,因此淡江中學雖是一所學歷不被承認的私立學校,在日治時期卻是台籍 學生主要的升學管道之一。此外該校包括許多原住民學生,為原住民的教育也開啟了另一個機會。

二、在日本殖民政府嚴格的私校管理政策下,該校有很長的時間學歷一直無法得到認可,畢業生不能直接投考上級學校,因此除了部份有意進入神學校的學生以外,大部份在二、三年級時就必須轉往他校就讀。

三、由於使用日語、 神社參拜及學校經營權等問題,1936年該校被殖民政府強制接管,有八年的時間處在日人治校時代,全面推動「皇民化」教育。

四、光復以後,由於校內的部分 老師在政治立場上遭到政府的懷疑,該校有一段時間與政府的關係十分緊張,「二二八事件」及後來純德女中校長陳清忠被迫離職都對校務的發展造成極大的衝擊。

五、1950年以後,發生一個學校兩個董事會的「經營權之爭」和一個校園兩個學校的「英專事件」,這兩個問題一方面是由於該校前校長偕叡廉與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所委派的董事對於學校的經營方式意見不合,另一方面則是加拿大長老教會未能即時處理校產的歸屬問題。

六、「全人教育」是淡江中學教育工作的特色,以基督教信仰的培育為基礎,逐漸發展出英文、橄欖球、女子籃球、鋼琴、合唱以及美術等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在身心各方面都能獲得充分的發展。

七、該校畢業生是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佈教事業上最主要的推動力量,同時在教育、音樂、美術、橄欖球和女子籃球等領域,他們也有十分傑出的表現,對於台灣社會發揮不少貢獻。  

目次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相關研究成果 1

一、研究的目的 1

二、前人研究成果 3

第二節 使用材料與研究方法 6

一、相關文獻回顧 6

二、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晚清加拿大長老教會在台灣北部的教育工作(1872-1901)

第一節 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教事業的開拓者─馬偕牧師 14

一、馬偕牧師的童年與求學 14

二、在英國長老教會教區的經歷 15

第二節 訓練本地傳道師 17

一、露天的學校─逍遙學院 18

二、牛津學堂與淡水女學堂 20

第三節 小結 24

第三章 日治時期的淡水中學與淡水高女(1902-1945)

第一節 淡水中學校與淡水女學校的設立 25

一、加拿大長老教會在淡水設立男、女中學 25

二、校舍的興築 29

第二節 加拿大教士會經營下的淡水中學與淡水高女 32

一、日本殖民政府對私立學校的管理 32

二、兩個不被政府承認的學校 36

第三節 皇民化運動下的淡水中學與淡水女學院 47

一、使用日語問題與神社參拜問題 48

二、學校經營權問題 51

第四節 日人治校時期的淡水中學校與淡水高等女學校 55

一、日人校長有坂一世 55

二、太平洋戰爭的影響 59

第五節 小結 61

第四章 光復初期的淡江中學與純德女中(1945-1956)

第一節 動盪中的淡江中學 64

一、淡中和淡女的接收 64

二、「二二八事件」 68

第二節 經營權之爭 72

一、一個學校兩個董事會 72

二、台灣省教育廳的調解 76

第三節 「英專事件」 78

一、從英文補習班到英語專科學校 79

二、一個校園兩個學校 80

第四節 純德女子中學 82

一、具有藝術氣息的純德女中 82

二、純德女中與淡江中學合併 84

第五節 小結 86

第五章 力與美的結合-淡江中學的全人教育

第一節 教學活動 88

一、教會學校時期 89

二、日人治校時期 97

第二節 宗教活動與學生管理 103

一、宗教活動 103

二、學生管理 106

第三節 體育活動 110

一、日治時期淡水中學的體育活動 110

二、光復後純德女中的體育活動 119

第四節 音樂教育 125

一、日治時期淡中和淡女的音樂發展 125

二、光復後純德女中的音樂專科 130

第五節 美術教育 132

一、陳敬輝的繪畫生涯 133

二、陳敬輝與淡江中學的美術教育 135

第六節 小結 137

第六章 畢業生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第一節 校友活動 139

一、校友的傳教活動 140

二、校友的橄欖球運動 144

第二節 傑出校友 147

一、蔡阿信─台灣第一位女醫師 147

二、柯設偕─地方文史工作的先驅 149

三、陳信貞─台灣前輩鋼琴家 150

四、陳泗治─牧師、音樂家、教育家 151

五、鍾信心─精神護理的拓荒者 153

六、鍾肇政─長篇小說作家 154

第三節 小結 155

第七章 結論

附錄

1 吳永華牧師訪問記錄 164

2 胡文池牧師、劉煥彰醫師訪問記錄 168

3 江天順牧師訪問記錄 172

4 汪金枝、林明爵、黃糖女士訪問記錄 177

5 劉煥基、何秀鳳老師訪問記錄 182

6 詹懷德老師訪問記錄 189

7 許輝珠老師訪問記錄 193

8 陳尊道先生訪問記錄 198

9 相關校務資訊 202

參考文獻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