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而不燬」:談南神處境化神學教育

王崇堯撰 「焚而不燬」:談南神處境化神學教育 《台灣教會公報》 3131期 2012年 2月27日-3月4日 p. 21

王崇堯牧師於2012年2月1日接任台南神學院院長。


台南神學院的歷史可說是台灣教會史縮影,1865年英國宣教師孫雅各醫生首開台南醫療傳道,7年間台灣教會已發展至14間之多,東到高雄木柵、南至屏東東港,北達南投埔里,信徒數也將近千人。為了堅固早期信徒所信福音道理,及培養本地傳教人才,英國宣教師巴克禮牧師在1876年於台南創立台南神學校,首稱「大學」。當時入學學生10名,是台灣最早的西式高等教育,也是新教在台灣開辦的第一所大學,可說是台灣第一所大學。

以所在地台南為學校名稱,反映著早期宣教師及本地信徒對本土的熱愛;一個學校的風格及精神也可從其校名探知一、二。台南神學院的教育理念是由小看大,由情境思考普世。其實,這也是神學教育的二大導向:一是釘根本土;另一是向普世開放。

4度停辦復校,立學院風格

1876年至1895年日人據台之間,學院曾停辦4次。1881年因4位學生深夜擅離校舍外出看戲導致退學,因而關閉1年;1次純屬教師不夠而停辦;另外2次與台灣近代殖民史有關:分別是1884年清法戰爭,法國軍艦封鎖台灣,為了學生安全停學,隔年2月才復學。以及1895年清日戰爭,學校不得 不於3月停課,於次年2月局勢穩定後才復學。

可見,台南神學院的歷史,不只重視學生品格教育(退學制度),也在乎學校教育品質(缺乏師資寧可停辦)。

1896年神學校復校時,學生人數13名。復校1年後,1897年2月的《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對神學院學生的學習情形有如下評語: 神學院學生每個人都很認真讀書,品格良善,每禮拜學校會舉行一次考試,成績優良的,名字將刊登在教會報,予以鼓勵。另外,每禮拜六學生必須打掃校園環境, 或出外參與佈道工作。

1918年,巴克禮牧師在《府城教會報》寫了一篇〈欠工〉文章,強調南部教會已有100多處信徒每主日聚會禮拜,但牧師與傳道人卻只有72位。巴牧師說台灣教會仍有28處聚會之處沒有傳道、牧師,進而呼籲信徒關心神學教育,鼓勵信徒接受呼召挑戰,加入傳福音行列。

由此可知,早期台南神學院的教育方針及學院風格是鼓勵學生認真讀書,重視品格教育、培育傳道與服務精神。這與加爾文所創辦的日內瓦學院一樣,學生品格高尚、認真讀書、熱心助人及滿有宣教熱誠。我衷心期盼南神師生具有這種風格,且能發揚此種認真讀書兼具奉獻服務與傳道熱誠的精神。

寧為玉碎,不可瓦全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加緊殖民地皇民化運動。台北第一師範學校的國府種武質問巴克禮牧師有關日語教育在台成果,巴克禮牧師雖說:「現今的報 紙與商店招牌都使用國語(即日語)」,但仍相信「自己雖不得不承認國語教育實績,但從以前開始便堅決主張以羅馬字(即白話字)表示台灣語教育最有效果想 法,決不放棄。」這也是現今南神重要精神象微,所有學生皆需學習「白話字」及母語來認知被殖民、霸凌的自己文化,且堅持以台語文上課。

1940年台南州教育課要求台南神學校比照台北神學校,由日籍宮內彰牧師接任院長。台南教士會於6月11日忍痛決定停辦,如黃武東牧師回憶所說是在 「寧為玉碎,不可瓦全」的心情下閉校,學生不得不轉往台北神學校寄讀。這種「寧為玉碎,不可瓦全」的抗拒精神,爾後就成了台南神學院的精神象徵,也表現在 後來台灣於國民黨高壓統治時,這個學院畢業的學生是如何帶領台灣教會抗拒強暴政權。

戰後,台南神學院在國民黨政權佔據台灣後,面對一個比日本人更威權的新統治集團。於是台灣教會從1947年起,與台灣人民共同承擔228的苦難及日後白色恐怖。在這種困境中,台南神學院於1948年3月16日舉行復校禮拜,見證著台灣教會雖處於新的統治者的壓迫下,仍然心存盼望,藉著神學教育,培養教會領袖來面對新的困局。

處境化神學

1949年8月,第一位台灣人牧師黃彰輝繼任院長,在他苦心經營及普世教協神學教育基金會的援助下,台南神學院發展為頗具規模的學院。另外,他提倡 「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神學教育及神學思考,為南神教育指出一個重要導向,由此建構一個以台灣為主體性的神學教育內涵,不只 是向著普世學習,也釘根本土。

黃彰輝牧師認為處境化的意義有二:一是以「上帝的宣教」之眼光來思考我們所處的處境,這是處境化前的一種良知化 (conscientization)過程,避免處境化落入綜合主義或成為只是宗教哲學的危險。神學教育不能只是知識的學習,它同時也延續著基督徒在不同 歷史時空處境中,所告白的同一信仰見證。這樣的信仰告白又必須回到本土處境來實踐,這就是處境化的第二層涵意。這種檢驗處境的良知化過程,只能經由基督徒 實際投入所處情境,才能去回應處境,檢驗處境。因此,神學教育是種辯證過程,是信仰與處境並行思考與行動的教育。

1970年後,台南神學院所培育出來的學生,繼續以認同鄉土的精神為台灣前途及人權奮鬥不懈。一方面,我們的校友領導台灣教會於1971年發表〈國 是聲明〉,在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時,強烈要求內政革新及國會全面改選。於1977年,美國總統卡特將與中共達成正常化關係協議時,在此台灣存亡關頭下,發 表〈人權宣言〉,說出台灣人的心聲,期盼一個獨立自主的台灣。

另一方面,台南神學院的神學教育也落實處境化神學思考,在台灣這塊土地展開「鄉土神學」「出頭天神學」建構。鄉土神學談的是台灣的出埃及運動,從如 同埃及的中國強權及霸權文化壓迫下解放出來,建構一個可相互祝福的台灣迦南美地。

南神教育展望

南神過往的先人成就及事蹟,若無法內化為南神精神象徵,且在現今種種困難處境之挑戰中活絡過來,使傳統能夠傳承的話,我們所誇口的傳統只會讓我們更 愧對先人。

南神歷史既然是台灣教會史縮影,理應籌設「台灣教會史料暨本土神學中心」,一方面深化本土神學,另一方面也可作為主日學校實用教材,鼓舞信徒及子女 更加了解台灣教會歷史傳承。南神也可籌設「教會與社會議題研究中心」,承繼南神人過往處境實踐精神,對現今社會議題深入研討,為台灣教會提供對策,因應未 來挑戰。

適逢南神紀念主日,寄望台灣教會的神學教育能根植於對上帝及土地的使命感,然而,對信仰與處境的使命感,要經由神學教育的過程來深化,使神學教育顯 示出深度。若沒有經由深度社會分析的神學回應,神學可能用來服務統治階級及追求個人的名望。

南神擁有傳承已久的台語文教育、努力過的處境化神學思考及神學教育、聖經處境化的講道風格傳承,並融合普世與處境的教會音樂教育及長久以來教導學生 認同弱勢團體的宗教社會工作。現今,若能面對時代需求與挑戰,轉型「研究所」(神研、社研及音研)發展,輔以「台灣教會史料暨本土神學中心」及「教會與社 會議題研究中心」,再加上既有的「鄉音樂坊」及「宣教研究中心」,將可迎接未來的挑戰,繼續以「焚而不燬」的精神,為台灣及普世教會造就服事人才。相信如 此,才能作為現今及未來台灣基督徒生命委身的激勵及人生意義的導引,也為未來的神學教育整合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