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恩典詞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盧秀賢撰 《耕心週刊》103-105期 1998年8月16.23.30日; 又見於盧秀賢等撰 《心美見證錄》,人光出版社, 1998年刊。  
盧萬德長老(1903-1971),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第四屆(1925年)畢業生,1942年獲醫學博士。他先在水上,後遷去嘉義開業,曾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妻洪真珠(長老,東港洪老義長老三女,參見《教會史話》476追溯到東港洪老義 )。夫婦育3男4女。撰者盧秀��是盧萬德長老四女,其夫婿是許安德烈醫師。

1994年5月,外子(許安德烈)和我因事拜訪闊別20年,在美國愛荷華市當醫學教����的�����哥(盧存信)。在他家住了三週,玩遍附近後,正準備回台灣之際,哥哥忽然拿出父親(盧萬德)生前親���用台語羅馬字(白話字)寫的,又黃又舊不算薄的筆記本。他翻了一翻說,這是母親(洪真珠)安息之前交給他的,希望我能翻譯成中、英文留給後代。這些字寫得相當潦草,加上當時的紙質差且已存放多年,實在不容易看。我戰戰兢兢地從他手中接了過來。
回台後,我趕緊翻閱那本筆記,再三詳讀之後,始發現當中有許多父親未曾提過的事。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父親得恩史」,記載上帝如何將撒但的懷中拯救他歸向祂,如何用祂的恩惠和慈愛伴隨父親一生,使他畢生燃燒自己、為主做工、建設教會、領人得救。閱讀過程我深受感動幾度落淚。於此,提筆來與大家分享他美好的見證,表示我對父親的無限懷念。
求神問神祈平安
故事需追溯到1889年,台灣是個極其樸素艱困的農業社會時代。一個纏足18歲的美麗姑娘經過媒妁之言,由嘉義縣水上村嫁到嘉義市番社內(今北榮基督教會附近),她就是我的祖母。行過婚禮後才知道,新郎是米粉店做米粉的工人而非老闆。祖母認為這是命,第二天起就當起主人的婢女勤奮工作,為全家20燒飯,以此糊口。懷孕時,若感到不舒服無法動手煮飯,也就不敢去吃。兩年之後有了一點積蓄,加上祖母的陪嫁金,便自己開米粉店。當時的台灣到處充滿迷信崇拜偶像,祖父母也不例外。自從長子出生後,聽到那個神明興盛就前去跪拜。甚至祖母買菜錢短缺也要拜,還得使用中國金紙、廣東香燒拜,因為深怕用本地出產的不會保佑。
有一次長子生病,祖母去二重溝問神,黎明即刻前往,乩童外出不在,直等到半夜才問完。祖母匆匆趕路回家,田埂狹窄難行,當晚月光朦朧,視線不佳,纏足的她連連跌進稻田裡。回到家,番社內的木柵已關下。第二胎快出生時,祖母去算命,被告之,這孩子帶三把劍,不能見到父親,否則會傷害他。就這樣子把好端端的一個兒子送人養。
1895年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時他們已有一男一女,後來又生了很多個孩子,但有的兩三個月、有的兩三歲就夭折,因此祖母越發熱心拜偶像;後來乾脆把神明請進,放置在家裡的大廳。又想,這樣太遠無法照顧小孩,於是就把神明移到臥房床鋪前的桌上。
1903年,我的父親盧萬德出生,從小叫他的父親「阿叔」,因為算命的說如許一家人才能保平安;且每晚必請地藏王(管地獄)的乩童討符和收驚。後來更當他的乾兒子,並以三條線穿銅板的項鍊做為信物,掛在頸項間。
真道路上試煉多
父親7歲時,搬進祖父用30元所買下的水泥匠銅仔西賭債的廉價房子。有一天鄰人生病,託祖母請來乩童,祖母出門神色緊張匆匆而行,遇到名叫陳信的基督徒,正在路邊補鍋子。得知祖母正前去問神明就說:不要做害人的事情,要敬拜真神上帝,不可拜雕刻的偶像。祖母楞了許久,不懂他的意思。經過兩人一番對話後,祖母即能心領神會。到了禮拜天,由正在修理教會屋頂的銅仔西帶路,四、五個婦女帶著小孩真的到嘉義東門教會做禮拜。由於倍受指點與攻擊,同行者最後只剩下祖母和孩子;而祖父出門也被鄰人譏笑,因此回到家就發脾氣罵人。這時候,極力反對基督教的保正豆干明來撿緣金(給廟宇的奉獻),祖母沒答應;他氣急便拿30元借給銅仔西,唆使他來要回房子,又加上鄰居的威脅:信番仔教就得離開這裡。於是搬到好友阿昇的空屋,因其大姐吊死在裡面,沒人敢進出居住;知道祖母一家人 信主不害怕,要借他們住。豆干明聞知便叫來阿昇痛罵,又用煙斗敲他的頭。為此,祖父又責怪怒罵都是祖母信耶穌惹的禍,倏然嘴巴合不攏也不能言語。祖母見狀驚慌失措,直呼主耶穌醫治!過了陣子竟又恢復了過來。經此奇遇,祖父也默默地信主,並且帶著妻兒搬離。
父親12歲那年,祖父想起民雄的老家有些祖產,為了孩子們的教育所需便要祖母前去商量取得屬於他的部份。祖母被拒空手而返,因由是既已敬拜上帝,不祭拜祖先,就無法分得祖產。祖父得知後心中悶悶不樂,並憂傷成疾,沒幾天心臟病發作撒手長辭,留下43歲的祖母及年幼的父親和姑母,也留下一筆債。祖母變賣家當還債並付清喪葬費,只剩下5元。已是山窮水盡的祖母,想起日後的生活,不禁悲從中來,由於信耶穌之故,親戚們也沒人願意伸出援手;幸得東門長老教會陳老英長老伸出援手,要祖母一家三口搬去他家住。
------------------------------------------------------------------------------------------------------
103期摘要: 百年前的台灣是個樸素、迷信的社會,問神占卜暢行;一次祖母受託請乩童時,意外認識真神──上帝,自此堅守信仰,雖遇試煉不改變。祖父去逝時祖母變賣所有清償債務手邊已剩無幾,幸陳老英長老伸出援手,......。
人意外的轉折
陳老英長老是位虔誠又熱心愛主的長老,提供房子讓信徒敬拜上帝和牧師的住家。後來會友漸增,不敷使用,他出錢出力,覓地蓋了嘉義第一所長老教會(東門教會)。他是位非常有愛心的醫師,如把祖父生病那幾天的醫藥費一筆勾消,常常幫助貧困者甚至收容他們。
祖母就在陳長老家幫忙家事,父親兄妹始能繼續讀國小學業,一家人深受恩惠,且父親的品格也受到了陳長老的影響。國小即將畢業時,陳長老問起父親將來唸書的計劃,祖母請他做主,他建議讀神學當傳道人,並承諾資助父親唸中學。
父親為了要讀神學,考進台南長榮中學,每個學期都是名列第一,品學兼優,頗受校長萬牧師(萬榮華,Rev. Edward Band)和老師們的關愛。到了四年級,父親由巴克禮牧師(Rev. Thomas Barclay D. D.)主持接受洗禮準備入神學校(台南神學院)。不料因年齡不足被拒,只能當試讀生,林茂生老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任台大文學院院長)便極力鼓勵父親唸醫學。在得到陳長老的贊同並相約醫專畢業後,將栽培一位青年唸神學校來替代父親。
進了醫專(台大醫學院的前身)後,父親仍持認真用功的態度,故能在全為日本人同學當中,以第二名脫穎而出畢業,並曾得當代寄生蟲學權威橫川定教授(1883-1956)與藥理學杜聰明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台大醫學院院長)的讚賞。杜教授幾度鼓勵他留校繼續研究,但礙於家境貧困及另有更重要的使命待完成,只得回鄉開業行醫。
父親的心願
與祖母搬回故鄉水上行醫時,租了間房子充當診所來開始,等所積欠的債務清還後,于1926年與母親洪真珠結婚。婚禮在嘉義東門教會舉行,杜教授當媒人,陳老英長老當主婚人,為父親洗禮的巴牧師證婚。
同年,鹽水教會青年楊朝賞,立志獻身當傳道人,考上了長榮中學無法繳納學費。父親欣然允諾提供學雜費直到他完成神學教育。楊傳道曾在嘉義縣下半天教會牧 會,不久轉往豐原教會;牧會數年經驗之後,父親為他籌好到日本教會觀摩的旅費。不料竟得了盲腸炎(但仍然抱病努力工作),後來轉劇成急性,送往彰化基督教醫院開刀住院,不久竟告不治(按:楊傳道於1937年2月19日去世)。消息傳來真是晴天霹靂,父母傷心之餘,更加熱心做主工,最近我常想:父親一生的奉獻,潛意識裡,除了肩負起自己當獻上的份, 也要挑起楊牧師未完成的聖工!
在楊牧師(按未封牧)求學的階段,父親也積極投入設立教會。由於住在水上的會友們每逢主日得遠到嘉義參加禮拜;父親回鄉開業後,便在診所隔壁租了一間房子做為禮拜堂,成為嘉義的支會。兩三年之後,購地蓋了間美觀又實用的禮拜堂,成為今水上教會歷史上的一部份。曾有位父親的好友對他表示感動,因為仍未有自己的房子就先奉獻心力蓋禮拜堂。父親更把教會當成自己的家,看病之餘總是參與教會服事。
畢業旋即開業的父親,總覺自己學識仍不夠,更常想起杜教授的鼓勵。1936年時值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成立,醫專升格為醫學部,規模宏大設備齊全,觸發父親再學習的慾望。次年,他便結束12年的診所工作,返校在橫川定教授的指導下研究熱帶醫學。其間,他常抽空到附屬醫院實習當兼任醫師,也幾度代表台灣前往日本參加全國性醫學會,生活非常忙碌;但週末總是搭夜車回家與家人團聚並參與主日聖工事奉,晚上再趕回台北。
一晃年過去了。1942年,父親榮獲博士學位,是台灣史上首位獲醫學博士學位者。當時的日日新聞等各大報紙都報導這件盛事。學成返鄉後,我們舉家遷居嘉義市,父親並重新開業。全家人在東門教會聚會,但父親對水上教會的奉獻不歇,直到母親安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飽受戰爭肆虐的嘉義市,從火車站到中央噴水的鬧區都變成了廢墟,一家人暫住陳老英長老的家,並在中山路租得竹寮當診所。此時日本人紛紛回國,父母親參加由日本人手中轉交的教會(西門教會),成為嘉義第二間長老教會。
-----------------------------------------------------------------------------------------------------
104期摘要: 祖父去逝後,祖母清償債務等所需已所剩無幾,幸得陳長老之協助,父親求學才未中斷。父親雖有獻身傳道的心願,卻未成;成為開業醫生後,教會事工之推動即成為首要的負擔。
走過流淚谷得祝福
經過一年半的省吃儉用,父親終於在番社內用木材蓋了間平房。前面是診所,後面做住家,其中間是花園。這才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家,亦定居於此不再遷移。這塊160坪的地,是父親在水上開業時和祖母購買的;最近我才知道,這兒就是父親七歲時,一家人因信耶穌被保正豆干明和居民驅逐出境的地方。他們為何選定這裡?當初我無法理解,若依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兒是不是好地方 :文化水準低落、賭博吵架、充滿迷信、神壇林立;然最近我才恍然大悟,是聖靈引導他們回來的。
經過了近四十的曲折與經歷,祖母和父親終於回來了,帶著上帝的愛與祝福、妻子與兒女們,我們若往以感恩的心舉行家庭禮拜,父親總是以聖經勉勵自己、子女及傭人,並藉此維護親情關係。且父母總是力行「愛鄰居如同自己」──家貧者看病半價,或有免費的,母親與鄰人好相處,寒喧、關心並解決他們的困難;又知道我家們是屬信主家庭,不但未受排斥,且給予相當的尊敬。
由於杜聰明院長再三的懇邀,1948年父親再度北上,任台大醫學院教授兼訓導主任;但心裡老惦記著要在家附近設立新教會,禁不住聖靈的感動與催迫,毅然辭去二年的醫學院工作,開始積極尋找土地。半年後奇蹟出現,林商號的林歡邦老闆是位基督徒,欣聞父親有意設立新教會,馬上同意在番社內的土地以半價廉售奉獻。這塊荒蕪地相當大且就在我家後面,父親察看後非常滿意,認為要把握良機積極進行。
當時西門教會會友,居住附近的有35位,都非常贊成有間教會建立,而與父親同心協力促成教會成立。於是出錢出力總動員起來,開自己的卡車到廢墟中載運破碎的磚瓦,來填平十幾個防空洞,母親和姐妹充當臨時小工。不足的金額由母親到嘉義中會的教會,講道募款,加上大家再努力以及父親的鉅額奉獻,在短短兩年內完成北榮教會的建堂,成為嘉義市第三間長老教會。
後來經父親仔細察看,赫然發現,這塊地就是當年最迫害基督徒的豆干明的家,幾經轉手,由林老闆所擁有。這個極力排斥基督教的人的房子,如今變成了禮拜堂,耶穌的十字架從此永遠聳立著;且昔日逼迫信主者的後代,也有許多人悔改就近上帝。上帝的恩典何等奇妙!感謝讚美主!
為主做工直到歇息
父親的筆記以滿懷感恩的語氣在此結束。此後父親也致力於傳道及慈善機構,照顧不幸的人,並設立「台灣宣道社」,由母親負責,承印各種福音及屬靈書刊,造就了無數青年就業並引領他們歸主。在父母一生中,受到他們薰陶而信主的不勝枚舉,其中更有成為牧師或牧師娘的。
1971年的某個下午,照樣擠滿了求診的病人,父親突感身體不適四肢無力,送到醫院已因心肌梗塞蒙主召回。父親竟如此燃燒自己,直到他人生最後的一刻!留下世人無限的哀思!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