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義 :預先準備好的後事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盧俊義撰 《民報》2014年9月9日 盧俊義專欄。 

今天接到一位牧長李景行牧師的請帖,說是「生前吟詩惜別感恩禮拜」。我感到有點不解,因此打電話去詢問才知道,李牧師已經洗腎長達十八年時間,而牧師娘曾因為患有腦瘤已開過三次刀,最近又再次復發。他們深感來日不多,希望能夠在生前先行舉辦「生命臨終的告別禮拜」,這樣屆時就會清楚知道誰有來參加,也可以看見最後之面,免得死了之後舉行,誰來了,誰沒有來,都不清楚。他是一位在聖樂造詣上頗有心得的牧長,經常在教會報章雜誌上發表研究心得。他說也將在月底舉行「惜別感恩禮拜」時,用他創作的聖詩當作禮拜的主軸,因而是「生前吟唱惜別」,同時也將他所創作的詩曲、文章等,彙集成冊的書送給參加者當作紀念品。
這也是我經歷到的第二位行生前告別禮拜的牧長,第一位是二十多年前,在嘉義朴子教會的吳耀明長老,他是牙醫師,也是年老體衰,自感來日無多,因此要求教會牧師先替他舉行生前告別禮拜。結果當天裡拜時整座禮拜堂塞滿了來參加的親朋好友,大家都想要見他最後一面,也想跟他握個手。他在禮拜中說了幾句最後的話中提到想要感謝的人,也特別叮嚀他的子女一定要知道這些有恩於他的親朋好友。然後他也對曾經因為處事緣故而得罪過的人,提起他們的名字,當眾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歉意,並懇求原諒等等類似這種發出肺腑的話。當他說到此處時,幾乎所有親友都感動到痛哭流涕,有幾位被點到名字的甚至高聲大喊:「沒有,你沒有得罪我們,是我們愚蠢不明白,請你不要這樣說!」
身為基督教的傳道者,我常常去探訪生病而入院的會友,也常會被問到怎樣為親人準備哪些後事。也會有病人親自詢問這種問題,但比例不多。因為「死」這種事一直是台灣人生命中最大的禁忌,甚至當病人問及此問題時,身旁的親人也會禁止繼續發問,甚至會暗示我不要談此問題。即使是信了耶穌基督的信徒也是一樣。
我在醫院當宗教師,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要不要將親人的病況據實相告?會有這種問題出現,原因之一是恐怕病人承受不了。確實是有這種病人,心中充滿矛盾,一方面要醫師坦白相告,而當聽到醫師跟他說情況不樂觀時,就吵著說不要醫了,他要準備死了,但他的內心並不是真的這樣,而是還想再尋找看看還有甚麼秘方,或是找到能力更好的醫師可以治好他。
其實,即使醫師說不樂觀,也不表示馬上就會走,或是真的就沒有辦法醫治了。醫師會這樣說,是要讓病人知道醫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像這樣的病,雖然現在醫藥確實是很進步,但還是有使不上力的時候,但身為醫師他會努力。沒有任何一個醫師膽敢跟病人掛保證說絕對會好,因為即使是最普通的感冒,都有可能使生命因此終結。
但若是果真已經到了末期,若還是不說,並不表示比較好,很多時候是沒有坦承相告,病人因為沒有被告知,誤以為很可能會逐漸恢復,因而該交代的事沒有準備,該說的話沒有說,該做的事沒有辦好,就在這時候病情急轉惡化而無法言語,或是意識陷入混亂不清時,此時家屬就會很懊悔沒有及早讓親人交代清楚要辦理的事,或是說出內心想說的話。
我個人是比較傾向讓即將離世的親人知道詳情,好讓病人在心理上有所準備。這包括兩件事情:
一是告訴病人不要「含恨而終」。因為含恨是使生命最不好的終結方式。如果人到了臨終之前心中還懷有恨,就要盡力去化解,無論對方是否接受,這至少是對自己的生命有所交待。也許錯不在己身,而是在對方,但表示願意寬恕,就是生命中最高價值。
二是不要「抱憾終生」。當趁剩下還活著的時日看有什麼事想完成,就努力去達到。例如盧修一先生,雖然知道自己已經是癌末,且身體相當虛弱,但他有個很大的心願,就是很想要登上玉山,因此,有一群親朋好友就相偕陪著他去爬玉山,完成他心中最大的心願。這樣就不會抱憾終生。
不知道為甚麼台灣人很怕談到身後之事,而這卻是每個人都必須親身經歷到的事。避談,沒有解決問題,勇於面對,好好想想身後事,就會減少恐懼與不安。因此,我認為若能在生前就會自己好好地準備身後事,總比過世後由親人舉行任何形式隆重的告別禮儀都還要來得有意義。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