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墳亦師:墓地研究初探

 

 首頁/  English / Japanese Entries/ 本土信徒 / 史話 / 家論述 / 宣教師 / 外國神父修女 / 原住民 日人列傳 / 賴永祥著作 馬偕周邊 / PCT/  劉家雜錄

盧啟明撰 《基督教平安園通訊》85期 2022年1月 p.1-3。  

我自己是學歷史的,讀到的都是過往之人的故事;我太太是 中學地理教師,偶爾被戲稱是看地理的;兒子則喜歡拿著鏟子挖 東挖西一副考古的樣子,有時會自嘲,我們一家就包辦了這個行業。然而事實上,墳墓會教我們很多事情,也是每一個人「最後的住家」,不管用什麼方式。 早在 2000 年前後,教會人士和台北縣政府就已經注意到馬偕墓園與外僑墓園的的調查研究與整修計畫,那搖曳的樹林間,有 著多少故事。接著,在邢福增教授 2012 年出版的《此世與他世之 間:香港基督教墳場的歷史與化》,研究的是基督教與地方社會間的互動關係。從各墳場的歷史背景,透視 了基督教與傳統文化對死亡的不同理解,以及 埋葬亡者的空間及相關儀式;亦展現出宗教信 仰與種族的身分界定,在生死世界之間的微妙 關係。
黃同弘出版於 2018 年的《反轉戰爭之眼: 從美軍舊航照解讀臺灣地景脈絡》,則比較了1947 年和 2017 年的澎湖白沙嶼,用 GIS 遙測 的方法,探究地景是如何從耕地到草地,變成墓地,最後卻成了建地,滄海桑田,讓人不勝 唏噓。2020 年在基隆正濱漁港附近,則挖到了西班牙古修道院和古墓的遺址,讓這段殘存 的歷史有了更加清晰的一面。而最近的 2021 年的一場學術研討會,則集結了國際古蹟修復師、文史專家齊聚一堂,思考如何讓墓碑說故事,探討墓園的保存經驗、園藝地景等。顯然地,文史學界其實對墓地研究總是保持著濃厚 的興趣,因為這真的是「科際整合」的一個最好的場域。
在教會歷史研究也是一樣,總會教會歷史 委員會在 2013 年的英國考察團,就去尋訪了 馬雅各(James L. Maxwell)和梅監務(Campbell Moody)的長眠之處,看到了地層下陷的 馬氏之墓,和大海撈針一般的梅氏之墓,大家 心想,若不是上帝的帶領,我們何德何能可以 一解思古之幽情。至於高雄醫大醫社系的邱大 昕教授則是於 2019 年終於找到了過去都沒發 現的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之墓,得知 老宣教師告老還鄉、低調謙卑,不為人知的一 面。還有最多人關心埋在打狗的李庥(Hugh Ritchie),已經有好幾本書在研究,,且雖然有 舊地圖和 GPS 定位,但因為已經在民宅的地 基下面,因而無法一探究竟,值得注意的是, 他的墓碑上可是清清楚楚地刻著李「休」,因 此我稱他是逝而不「休」的一位宣教師。
在台南,最早的教會公墓是設在「三分子」(前鋒路加油站附近)。有兩個來源, 其一是高耀長老於 1878 年捐獻。其二是由吳道源在生前捐獻。他晚年離開太平境教會, 1928 年過世,享年 61 歲,由真耶穌教會安 葬。而 1928 年還有個插曲,發生了墓地爭議事件,起因是台南州廳打算遷墓改葬,另闢大 運動場,作為昭和天皇登基大典的紀念事業。 台灣文化協會和台灣民眾黨直指「用地選定不 當」、「遷墓過於緊迫」。在韓石泉、王受祿、 蔡培火等十餘位教會人士據理力爭,最後州知事終於中止遷墓計畫,讓這個「反送終」事件 成為1920年代社會運動抗爭成功的少數案例。 為了管理墓地,1933 年教會訂定了「三 分子墓地規則」,明定
1. 只限信徒。
2. 分甲乙兩種價位的「風水」,貧困者免費。
3. 要參 加聖望會(省墓)
4. 不可從別處撿骨合葬。
5. 無主墓要整理。
不過後來因為日本政府持續 進行都市計畫,臺南州廳命令太平境教會和東 門教會合組之墓地委員會,應集體遷葬於「南山公墓」,亦即由石遠生、顏振聲等人捐獻之「桶盤淺基督教墓地」,在 1943 年移到現在 的地方。裡面有一排宣教師的墳地,包括巴克 禮(Thomas Barclay)、宋伊莉莎白(Elizabeth Christie)等八位宣教師,現在每年神學院、長榮中學/女中,還時常前往掃墓紀念。
而話說這南山公墓,來頭不小。最早是明 朝曾振暘墓建於 1642 年,是台灣現存古墳之 一。年代再晚一點鄭成功到台灣之後,他的兩個兒子鄭睿、鄭發,死於台灣,合葬一起成為 「藩府二鄭公子墓」,鄭成功的二位妃子也是 合葬於此「藩府曾蔡二姬墓」,都是南山的古蹟古墓。因為它承載了深厚的人文記憶,一直是在地文史專家的田野調查之處,甚至還有粉 絲專頁。
說實在的,墓仔埔不只也敢去,還讓人 意猶未盡,它的一掊黃土與一方墓碑,代表土地何等珍貴,與人生的極其有限。如果我們用 線性史觀來看,好像我們漸漸往終末走去;然 而用莫特曼的盼望神學來說,未來其實一直朝 我們飛奔而來,因此所謂的未來,其實也就是每一個當下,也是稍縱即逝的過去。如果我們 要體悟人生,就必須存著看不見的信心與盼 望,去倚靠那在時間軸之外的上帝。如此我們 才能真正明白,以西結書 37章的枯骨復生、 約翰福音 11章的死與復活、希伯來書 12 章的 雲彩般見證人,以及啟示錄 21章的新天新地 等等豐富的信仰內涵。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用 使徒信經告白自己的信仰是「肉體的復活,永 遠的活命」,這是在說一個整全的生命,不是 只有靈肉二元,而是在耶穌基督的救贖裡面, 真正獲得新生,這必死之肉體如何重活?毀壞與復甦是何等的奧秘,生命的定義實在是難以 測與復甦是何等的奧秘,生命的定義實在是難以 測度。
最後,容我用一句挑戰年輕人的話來結 束,我們不要覺得自己死了就活不過來;但也 不要活得一副不會死的樣子。感謝主,死生之 間,祂為我們留下了平安。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