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諾會醫院魏海蓮護士的故事

 

頁Home /本土信徒 / 日人列傳 /宣教師 / 洋神父 / 原住民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J / K /  L /  M  / N-O / P-Q / R / S / /  V / W  

 

袁子倫報導 「服務台灣後山三十七載魏海蓮護士的故事」《民生報》醫藥新聞版 1994年4月;

又見於花蓮基督教門諾會醫院網站「關於門諾」 門諾人

按:魏海蓮,加拿大人,1957年,以基督教門諾會傳教士身份,到花蓮門諾會醫院擔任護理與公共衛生工作,推廣山地巡迴醫療。��跡遍及東台灣各山地部��,教導衛生常識,改善生活習慣,推行家庭計畫並籌募基金,購��建材供原住民建造廁所與水溝,改善環境衛生;平日分送驅蟲藥給山地兒���,冬季則贈貧寒原住民衣物,以寶貴青春奉獻弱勢族群。1994年榮獲第4屆醫療奉獻獎(沈來儀專訪) 2003年1月21 日,魏護士在加拿大過世。在門諾醫院前方,有個水池叫做海蓮池,名字,取自魏海蓮也。


魏海蓮(Helen Williams),1925年生於俄國,為躲避當時共產政權,舉家逃往加拿大,父母為基督教門諾會教徒。自加拿大Galt醫院護理學校畢業後,即 獻身教會醫療服務。1957年來台,和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共同進入花蓮山地醫療和社區保健工作,曾任門諾醫院護理主任,之間卅多年均未支領醫院薪水, 單靠國外門諾總會支付微薄生活費度日;1994年榮獲第4屆醫療奉獻獎,獲李登輝總統及行政院連戰院長召見,為台灣人民奉獻達37年。  

「右手所奉獻的事,絕不讓左手知道。」這句聖經的箴言,被魏海蓮奉為一生的圭臬,無怨無悔地在台灣後山:花蓮,將人生最燦爛的30年奉獻給斯土斯民;即 使臨別台灣,猶然念念不忘島上亟待援助的「同胞」,把最後教會支付她的微薄差旅費也攢下來,託人將它送給需要的人。  

卅多年前,才卅出頭的魏海蓮,揮別加拿大的男友,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為了力行實踐上帝愛人的真諦,獨身來到花蓮山地鄉。當時交通十分不便,從花蓮市中心 到花蓮縣南端的玉里鎮,往返需要數小時車程,要深入遍佈山陬水涯的山地村落,往往更要沿途跋涉,但是這些村落缺醫少藥、疫病橫行;魏海蓮為了原住民醫療, 跟著基督門諾會醫療隊在東部群山間穿梭,有路的地方就搭乘山地巡迴醫療服務車,沒路時就徒步翻山越嶺,背著沈重的醫材,跨越湍流,往往一趟行醫路程就是十幾個小時。  
即使冬天寒風沁骨,清晨6點,她一定準時搭火車趕赴玉里山地村落,經常忙到午飯都忘了吃。門諾醫院社區保健科督導林秀妹說,當時最怕和魏護士出勤,每天總是一大清早出門累得半死,卻連午飯都沒得溫飽。  
她抱起哭泣的孩子又親又吻。深深感動了我  
「一天早上8點多,我和魏護士到一個山地社區從事家訪,170公分高的魏護士屈身走進一家茅草覆頂、鐵皮搭建的山胞家裡,還沒踏進門口,尿騷味和著酒味 就撲鼻而來,原來那名山胞癱瘓在床,幾個孩子坐在地上,臉上掛著兩條黃鼻涕,眼角沾滿了眼屎,蒼蠅在頭上猛打轉,而地上盡是屎尿和未洗的碗盤,我還在想怎麼跨越這些穢物,魏護士卻一個箭步向前,抱起在地上哭泣的孩子,又親又吻。那情形深深震撼了我,回程的路上,我一再想,難道外國人比我更愛自己的同胞嗎?」林秀妹說。從此她下定決心跟隨魏護士腳步,在花蓮山地散播公共衛教的種籽。  
對於病人的需要,魏護士永遠是無條件地滿足他們;遠在山巔的原住民生病,她不顧女性隻身入山的危險,和山路崎嶇跋涉不易,排除萬難,將病人送下山就醫。和 魏護士因宗教信仰而結緣、姐妹相稱的林瑞奕回憶,由於魏護士熱心助人,大夥兒只要知道有人需要幫助,一定先向她求援。  
將營養不良的孩子抱在膝上辦公,耐心餵食三餐  
魏海蓮尤其喜愛孩子,當年山地兒童多患營養不良,寄生蟲、結核病和瘧疾流行,個個骨瘦如柴,卻腹大如鼓,魏護士總是帶著美援奶粉和自做的花生巧克力糖給孩 子吃。只要聽到她「平安,你好!」的招呼聲,孩子立刻自家中奔出,「亞美利堅、亞美利堅」地向她直喊。有一次,她為了照顧一名嚴重營養不良的山地孩子,每 天抱著他坐在膝上辦公,耐心地餵食三餐,沒過幾天,原先又黑又瘦像隻猴子的孩子,就健康地踏出醫院大門了。  

對於病人的需要,魏護士永遠是無條件地滿足他們;遠在山巔的原住民生病,她不顧女性隻身入山的危險,和山路崎嶇跋涉不易,排除萬難,將病人送下山就醫。和 魏護士因宗教信仰而結緣、姐妹相稱的林瑞奕回憶,由於魏護士熱心助人,大夥兒只要知道有人需要幫助,一定先向她求援。

將營養不良的孩子抱在膝上辦公,耐心餵食三餐  

魏海蓮尤其喜愛孩子,當年山地兒童多患營養不良,寄生蟲、結核病和瘧疾流行,個個骨瘦如柴,卻腹大如鼓,魏護士總是帶著美援奶粉和自做的花生巧克力糖給孩 子吃。只要聽到她「平安,你好!」的招呼聲,孩子立刻自家中奔出,「亞美利堅、亞美利堅」地向她直喊。有一次,她為了照顧一名嚴重營養不良的山地孩子,每 天抱著他坐在膝上辦公,耐心地餵食三餐,沒過幾天,原先又黑又瘦像隻猴子的孩子,就健康地踏出醫院大門了。  

然而,長途跋山涉水,難免遇上意外。林秀妹回憶,由於花蓮交通不便,魏護士經常載著她到各地作家庭訪視。一天魏護士騎著摩托車行駛在泥濘的北埔路上,天雨 路滑,兩個人摔了個四腳朝天;沒想到,魏護士掙扎起身後,第一步不是檢查自己的傷勢,而是心焦地問她有沒有受傷,當察知她沒受傷後,又不顧自己身上正淌著 血,堅持繼續家訪的行程。還有幾次不慎摔倒骨折,她也從不放在心上,永遠把病人擺在第一位,任何挫折都不減她對工作的熱忱。

受惠的人多不知道大恩人就是魏護士  

在台服務卅多年來,魏護士從不向門諾醫院支薪,每個月僅靠門諾總會寄來的微薄薪水度日,自奉極為檢樸的她,總是省下每一分錢,用來幫助他人,而且囑咐不 能對受助者透露她的姓名。門諾醫院醫療事務組的王小姐說,當年就是因為魏護士幫忙,她才能就讀護校。但她一直到最近魏護士回加拿大後由他人道出,才知道她 原來是當年幫助自己的大恩人。門諾醫院副院長呂信雄也是因為小時家人曾受魏護士幫忙,在魏謢士一聲「門諾醫院需要你!」的召喚下,放棄北市高薪的電腦公司 工作,回到偏僻的花蓮服務。而更多一樣受魏護士照顧者,至今仍不知受恩於何人。她總是說,「左手做的事,不需讓右手知道。」今年她返回加拿大,卻連自己的 房子都沒有,醫院曾經蒙受她恩惠的同事,爭著幫她出旅費和生活費,魏護士卻把錢全數捐給了孤兒院。 馬遠村受她精神感召,全村戒酒。不過,醫病、濟貧幫助的只是個人;民國四、五十年代,山地衛生環境極差,居民缺乏衛生習慣,常就地排便,使得寄生蟲疾病四處橫生,結核病菌也漫天飛揚。魏海蓮心想,惟有從改善環境衛生和公共衛教著手,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於是她挽起衣袖,帶領醫院護理部社區保健科的一群弱女子,在山地挖排水溝、建公廁和垃 圾處理處,而且向國外親朋好友籌募結核病、寄生蟲、改善家戶環境衛生和家庭計畫基金。當她發現,酗酒是造成原住民極高意外傷害比率和家庭困境的主因時,她 利用每個星期天和休假日,上山和牧師、村里幹事,共同推動戒酒運動,希望藉信仰力量幫助原住民戒酒,花蓮馬遠村民因受她精神感召,因此全村戒了酒,村民並 利用省下的買酒錢,蓋了一座教會。  

魏海蓮並率先於1973年,在花蓮開辦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出院後半身癱瘓、需放置導尿管或胃管的病人居家護理;1981年,她成立了國內第一個戒酒無名 會,提供酒癮家庭輔導諮詢。看到火車上有人吸菸,她一定找出吸菸者,百般規勸吸菸有害健康,講到對方停止抽菸才罷休;同桌有人飲酒,也總少不了挨魏護士一 頓勸告。  

魏海蓮將所有的時間和有限的生活費,都貢獻給上帝和病人,自己卻兩袖清風。家中除了冰箱、床、椅,別無長物;醫院幾個同事收到她回國時所轉送的家用品, 才發現魏護士平日使用且珍視的「寶貝」,在外人眼裡,根本是早該丟棄的破舊物品,髮梳梳齒早已斷落大半,電扇也老舊得幾乎吹不動,床單則是美援麵粉袋改製 而成。而且她盡量廢物利用,化腐朽為神奇,將破絲襪編成踏腳墊給醫院使用,將碎布改縫成棉被,讓醫院不得溫飽的孩童覆蓋,或者是收集泡棉,作成靠墊,送給臥床在家的病人,減少褥瘡發生,讓病人在家也能享受細心的照護。 天公疼好人-上帝終究為她找到了好老伴  

畢竟天公疼好人,當年魏護士揮別男友,來到地球的另一端奉獻卅多年,如今她自醫院退休,垂垂老矣,上帝也為她安排好老伴。繼同在門諾醫院奉獻數十年,並獲得上屆醫療奉獻獎的外籍護士馬素珊之後,年長幾歲的魏海蓮也決定和加拿大一名相識已久的教友,於今年(1994年)7月成婚,圓了人生夢。在人生往後的歲月裡,結合兩人的心力,攜手繼續為當地的孤貧服務。當年受她照顧的同僚、病人、朋友,對魏護士有一個這樣的「結局」,除了有說不出的意外,也準備在她這次回國領取醫療奉獻獎時,向她獻上滿心的祝福。

     

 首頁Home/ 本土信徒總檔 / 教會史話總 / 宣教師人物總檔 / 外國神父修女列傳 / 日人列傳總檔 / 原住民信徒 /  諸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