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本土神學教育 台南神學院

王崇堯撰 《台灣教會公報》 3237期 2014年3月10日

台南神學院創立於1876年,為台灣最早第一所西式大學,首任院長是來自蘇格蘭受英國長老教會差派來台灣的巴克禮牧師。巴牧師在台60年,除了翻譯聖經及開啟台灣教會從小學(教會主日學)、中學(今長榮中學及長榮女中)到大學(南神)的信仰教育之外,也奠定了台灣教會以台語文(羅馬拼音)為主的母語信仰文化。然而,第一位被選為南神院長的本土台灣人,卻在73年後二次戰後的1949年才出現。出生於1914年的黃彰輝牧師,戰後從英國回台接下南神院長,進行復校的重任,為往後神學教育在本土扎根付出心力,作出偉大貢獻。
1949年剛接任南神院長的黃彰輝牧師,於1950年9月在《教會報》寫了一篇〈台南神學院感謝與求幫助聲音〉,引用二次大戰英國首相邱吉爾向美國總統羅斯福請求幫助一句話:「請給阮工具,阮來完成工作」。黃牧師期盼台灣教會的關心與奉獻能成為南神神學教育工具,讓從事神學教育的勇士們可以專心來完成工作。
■承先啟後
2014年適逢黃彰輝百年(1914~2014),南神特邀南部7中會共襄盛舉,舉辦「黃彰輝牧師百歲紀念活動」,緬懷他對神學教育、普世教會、台灣教會及社會的貢獻。盼此系列活動能激起感動,承先啟後,讓更多教會、牧者及年青學子有志於關懷及參與台灣的神學教育及普世與台灣教會的服務事工。
以1954年南神80週年慶典為例,當時黃彰輝院長就以巴克禮牧師一生宣揚福音及服務教會之決心與精神來勉勵南神師生。他說:「神學院全體師生若沒有繼承這個精神、這個信仰、這個奉獻、這個決心,那麼我們的慶典就如同響的銅器,鳴的鐃鈸而已。」又說:「神學院的成敗,不在於外表美觀建築物,在於我們能否繼承、持守及顯明巴克禮牧師的奉獻精神。」從巴克禮一生奉獻給台灣教會到黃彰輝定向了本土化神學教育,這真是南神最寶貴的精神與資產。
為了尋求教會及信徒對神學教育的支持,1959年黃牧師在〈現況與展望〉文中,也以一輛「四輪車」來比喻為台南神學院的神學教育。他說教會兄姊是第一個輪子,英國母會是第二個輪子,而當時協助南神建設的金陵基金會是第三個輪子,最後南神董事會所領導的南神教職員及學生是第四個輪子。他說只要四個輪子好,神學院就能跑得快及跑得好。當時,台灣教會在此精神感召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及鼓舞有為青年投考南神,造就了南神往後成為東南亞最好及最大之神學教育機構。
■扎根處境 回應信仰
1965年黃彰輝牧師轉往瑞士任職普世教會協會(WCC)的「神學教育基金會」的副執行長,爾後升任執行長。1972年黃彰輝牧師所主導的「神學育基金會」出版《處境中之事奉:神學教育基金會第三委任執行計劃(1970~1977)》(Ministry in Context: The Third Mandate Programme of the 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 ) 一書,開始區分前「本色化神學」(indigenous theology)與今「處境化神學」(contextual theology)之不同,前者傾向從過往的文化傳統的層面去應答福音;後者不只考慮脈絡中的文化傳統, 且深入世俗、科技、經濟、政治、人權及公義等問題,重估情境的特殊性;並通過扎根和參與於歷史的情境,來回應信仰。
黃牧師認為,神學本土化是宣教學上的一種必然,就是當福音從一個文化的土壤,移植到另一個文化的土壤時,福音必須再解釋、再重新表達。不過,若以自然的土壤作為隱喻的本土化,由於隱喻中的靜態本質,本土化的傾向,是常被運用於以固有傳統文化來回應福音。黃牧師批判它有「過去傾向」(past-oriented)的危險,這可從過去華人教會(包括天主教會)所從事的本色化神學看出,如把漢字經典或諸宗教經典中,與聖經新、舊約之倫理道德相似者,或是以孔子的教訓與耶穌的格言相似者加以歸納比較。
黃牧師所提倡的「處境化神學」(C o n t e x t u a l Theology)後來影響甚巨,不只影響1970年後普世教會的整個神學走向,如拉美解放神學、美國女性神學及黑人神學、韓國民眾神學及台灣鄉土神學等,更為台灣的神學教育扎根於本土本地,為往後南神所發展的「本土神學」及神學教育定下志向。另外,黃彰輝牧師也曾二度榮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為南、北教會合一及台灣教會「倍加運動」作出內聚整合、外擴宣教之偉大貢獻。
1972年,黃彰輝牧師與黃武東牧師、宋泉盛牧師、林宗義博士等人在美國發起「台灣人民自決運動」(Formosans for Self- Determination),喚起台灣人的自覺及自決意識,並聲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發表〈人權宣言〉,寄望台灣能成為「新而獨立」國家。爾後,為此信仰及理想奔波歐美各地,宣揚自決理念,直到1988年10月病逝英國倫敦。綜覽黃彰輝牧師一生,為台灣人及台灣教會所付出辛勞及貢獻,令人不禁感動景仰,由衷感謝上帝在台灣興起及重用其忠心僕人。
在黃彰輝牧師的回憶錄《回憶與反思》(Recollections and Reflections) 書中,他說因為他是一個常被殖民看待的台灣人,所以內心深處有一股深刻的「呣願」(m̄-goān)感受。作為台灣人,黃牧師體認這是他的「實況」(context),然而他也是基督徒,這是信仰的「文本」(text),沒想到自己其實就是「實況化」或「本土化」的最好題材。當然,身為台灣人的「呣願」及基督徒的全然委身奉獻,讓黃彰輝牧師在南神開啟一個「本土化」神學教育新頁,使台灣人的「呣願」與台灣人的「出頭天」神學連結,「實況」與「文本」相互辯證,促使南神的精神不只有「耶穌」,也有「台灣」。
■南神巡禮 
回顧展望
為此,南神特別結合南部7中會於2014年期間舉辦「黃彰輝牧師百歲」系列活動。去年3月,前院長蕭清芬牧師將自美返台主講「新樓講座」,回顧及展望普世與本土神學運動。6月南神也將邀請黃彰輝牧師母校英國劍橋Westminster學院的院長Professor and Rev. Neil Thorogood來台主講「彰輝講座」,以及11月將籌劃一個「彰輝週」,舉辦國際研討會及感恩禮拜來紀念黃彰輝牧師。
南神從4月起也會邀請教會及主日學學生利用週末來一躺「南神巡禮」,除了有導覽及早期宣教師及黃彰輝牧師事蹟看板展覽外,南神也會贈送主日學學生一個「Q版巴克禮爺爺」公仔及「獻身文」作為紀念,期許巴克禮及黃彰輝的事蹟能感動下一代來繼續傳承。同年年底,南神也將與總會合作,在南神校園籌建總會「巴克禮歷史檔案館」及本院「黃彰輝紀念圖書館」來作為最美好的獻禮,讓我們大家傳承巴克禮與黃彰輝的奉獻精神,熱愛台灣虔誠事主來榮神上帝、利益人。
期許台灣的眾教會及弟兄姊妹能成為南神這輛車子的四個好輪子,因著大家的關懷與奉獻,讓南神能在台灣繼續擔負著本土神學教育重任,有「台灣」也有「耶穌」,有「實況」也有「文本」,並航向「上帝國」落實在台灣本土的神學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