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寫,馬偕學

 

 

梁唯真撰 《台灣教會公報》 3203期 2013年7月15-21日 p. 15 北台宣教師與文字傳道。 

北部長老教會140年的宣教拓展中,老馬偕不到30年的奠基工作,對北台灣的影響,至今無人能及。馬偕身為宣教師,隻身建立學校、醫館與數十間教會;身為赤腳醫生,與助手創下台灣最多拔牙紀錄(2萬餘顆);身為冒險家,步履遍及東西平原山嶺;身為業餘博物學家,引進植物蔬果,踏查報導台灣種種;身為「異人在台灣」(異人:外國人),成為台灣文化之部分,成為淡水文化代言人。
馬偕,書寫,被書寫,最終成為代言北部長老教會、卻又遠遠超越教會範疇的「馬偕學」。
◆書寫與被書寫的馬偕
馬偕,書寫。《台灣遙寄》(From Far Formosa,又譯《台灣六記》,2007年重譯為《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與日記書信,是馬偕留下較為完整的文字紀錄。前者,成為他對台灣的理解與引介;後者,是他宣教與生活的足跡腳印。在他的文字中,有著宣教熱情,卻也帶著那一代宣教師明顯的「基督征服異教」的氣息。〈這樣征服了艋舺〉文中寫道:「艋舺的人民以前是那麼傲慢,如今也改變了。……我們上船時,異教徒與基督教徒都大聲歡呼。……民眾在門外歡迎,其熱烈之情形達於極點。……艋舺是這樣為我們所征服的。主啊,這種光榮不屬於我們,而是屬於您的聖名!」
馬偕,被書寫。許多駐台宣教師的研究,像是風格清淡的教會組織家吳威廉,至今仍是教會的虧欠。馬偕卻不然,從門生到教會人士到學者,馬偕的記述從不缺席。陳清義牧師如此描述早期的授課:「博士自己打鐘招集授課,學生聽鐘聲才出來上課。神學,地理(聖經上),天文,地質,物理,植物,動物,礦物,解剖(例如為說明人體之肺臟,從街上購買豬肺解剖),每天從12時就帶學生到偕醫館(今淡水教會旁)去實驗。所以當時的傳道師都明白一般的醫術。當時北部台灣都使用漢藥,唯有這裡才有使用西洋醫術。所以當時的傳道師赴任時,都給他們攜帶些主要的藥物。」後繼的宣教師明有德評論「左拉三寶」之一的馬偕:「馬偕博士不僅是一個人的名稱,也是創造在台灣的歷史。」地質學者早坂一郎則讚揚馬偕的自然觀察與資料蒐集,令人驚嘆。
◆馬偕入史,還原台灣多元樣貌
近年來,「馬偕學」興起,馬偕研究逐漸拓展。「馬偕神話」解祕,馬偕的長短優缺受到討論,同時期宣教師與本地信徒的角色浮現,建構更完整真實的北台宣教樣貌。這個脾氣暴躁、做事獨斷、讓人愛恨交織的「黑鬚番」,對台灣社會的最大貢獻,或者不在宣教、博物等「實質」,更在他改變了「台灣觀點」,透過文字,透過他多面形象,挑戰我們的既有理解。
推展馬偕入史運動,不是因為「完人神話」與「英雄情結」,而是突破「漢人敘事」的沙文書寫,還原台灣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化的移民社會樣貌。馬偕必須入史,進入台灣中小學的課綱,好讓台灣歷史與文化的認識可以周全寬廣。馬偕必須入史,成為台灣醫療人文與宗教文化的指標研究,提醒影響力逐漸消融、宣教方向困惑的長老教會,基督精神與醫者胸懷的典範。馬偕必須入史,好讓台灣社會的多元價值與全球視野可以保持。馬偕必須入史,好讓文字書寫可以傳道,卻又超越教會社群,繼續對整個台灣社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