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或「患者」馬偕 : 探討馬偕博士與疾病的糾結關

 

 

林昌華撰 《台北文獻》 180期 2012年6月 p. 209-248 詳全文

英文題: Research on Dr. George Leslie Mackay and His Ties to the Diseases of His Time


前言

1872年馬偕到達淡水以後,以傳道、醫療和教育三個面向的工作,建立起北部教會的基礎。傳道和教育兩個面向的工作,向來一直都有學者為文討論,因此本文將集中在醫療的面向;更精確的說,本文集中探討馬偕和疾病間的關係。當中除了討論他在醫療傳道時作為醫者的角色以外,也將討論他在台灣服事期間所經歷病痛的疾患經驗。馬偕一方面利用拔牙、看診來治療求醫的患者,他自己卻也經常受到病痛的侵擾,以致於他必須暫停一切工作進行休養。這些病痛隨侍在馬偕身邊,直到最後他染上不治之症-喉癌而結束生命為止。「醫者」和「患者」的經驗構成他在台灣服事的兩個重要面貌,而1888年的偕醫館報告書可以看成是馬偕掌握「醫者」和「患者」醫療知識的一個嘗試。因此本文的結構是以:馬偕作為「醫者」、馬偕作為「患者」、以及「醫館報告書」三個角度來討論馬偕和疾病之間的糾結關係。

本文第二部分,馬偕作為患者的討論,大多藉助於《馬偕日記》。筆者自1999年開始抄寫12冊的《馬偕日記手稿》,直到2003年底全部完成,這些抄寫成果的一半除了成為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網站的內容,完整的日記內容也成為筆者撰寫馬偕相關論文的資料庫。本文的撰稿也是這個資料庫的成果之一。

《馬偕日記》以外,另外一個筆者論文參考的重要文獻史料,是馬偕在1888年撰寫的《Hospital Report for the Year 1888(醫館1888年度報告書)》。這本由馬偕執筆撰寫的醫館報告,成為筆者討論馬偕醫學觀念的重要來源。當然馬偕著名的作品From Far Formosa 也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最後馬偕的學生郭水龍牧師在晚年所撰寫的《北部教會史實》手稿,從學生角度觀察和紀錄馬偕的患病紀錄,以及馬偕二女兒偕以利(Bella Mackay)在照顧馬偕終末階段的〈看護日記〉,讓我們看到北部教會雄獅生命最後階段的點滴。

馬偕博士是19世紀來台宣教師當中,留下最完整史料的人。除了12冊日記手稿以外,還有200多封書信、加拿大長老教會機關刊物《Presbyterian Record(長老教會記錄)》當中有關台灣的報告書、《Minutes of Foreign Mission Committee(加拿大海外宣道會議事錄)》有關台灣教會的會議紀錄等,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可供參考和研究。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上述史料的使用率並不高,因此馬偕的研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筆者期盼本文作為拋磚引玉,能夠吸引更多學者進入一手史料研究,讓19世紀北部教會和社會的面貌能夠更完整的呈現於國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