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恩師馬偕

 

 

 蕭安居述 李廷樞譯

譯自齋藤勇編《マツカイ博士の業蹟》1939年,p.142-144 原題:「回想の恩師」。

參見《教會史話》643  馬偕和蕭大醇傳道


1 立志献身事奉

馬偕博士前來到此人地兩疏,不認識一人,言語完全不相通,亦不辨人情風俗,人種不同,群眾認他為異類。可是他不自以為在異類之間。也不知自己遭遇何等危險而亳不懼帕,惟知堅固心志站立起來事奉主而已。

2 主要養成傳道師

馬偕博士到達淡水之時,不認識任何一個人,言語不通,宛如瘂聾,為此無同伴,從此可知當時博士的辛苦的程度。博士親近在砲臺埔牧牛童學習言語。後來有一個人叩門來訪,從此博士可從他學習語言。接著後來數名來訪。於是來訪者接近博士的人增多。到能通達言語的博士,就向來訪者傳福音,要養成讓他們成為傳道人。起 初教導學生,是帶領學生在走路中,有時在樹蔭下,有時在海濱,是移動性,沒有固定的地方。但學生增多,就建學堂教育。博士的教授很殷勤認眞,排課巧又得法,又明確讓學生容易可得理解。雖自己知道患咽喉癌,還上教學。在病中也不休息,有時夜間巡學生宿舍,叩窗鼓勵學生讀書,但出聲不自如,身體日日衰弱也還 憂慮學生的學業。

3 傳道設教

當馬偕博士知道學生能理解真理之後,就帶他們出去傳道。若有適當的地方,就開設教堂派遣學生駐堂傳道。為此栽培出信徒,教堂日日增加,信徒漸漸的增長。但博士都是親自處理這些事務。除了學堂的授課,也要去巡廻各地的教會,行施洗,執行聖餐,辦理各種事務,真是繁忙的日子。

 當時單獨要巡迴這些北部五十有餘的教堂,真是很大的勞苦。宜蘭平原有36社,平埔蕃社有36間教堂。大的社有百餘人,小的社有七八十人。此外有淡水縣, 新竹縣,苗栗縣,總共五十餘教堂,全部由一個人要去巡廻,差不多每日必出巡地方。尤其也要努力去養成傳道師,傳道師之派遣進退,教會的位置,補修,建築等都由一手經辦。又有旅途中之困難。雖存夏暑日中也不可能休息。

4 北部教會的始祖

現今的北部教會有許多教堂、神學院,中學,女學,婦學等之諸學校,都由馬偕博士獻身所開設。此後造就許多宣教師,醫師,女宣教師等,盡了很大的幫助。可是其源頭卻是出自馬偕博士,可以說北部教會的始祖是馬偕博士。

對於家父蕭大醇1821-1892),受恩師的教導愛顧,我必須表些話。當初馬偕博士到五股坑傳道時,曾聽到此地有一個儒生是食齋者,就前往探訪,並贈送漢文聖經給他。這位儒生即是家父。此後馬偕博士開設了幾個教堂義塾,就招聘家父為新店教堂義塾教師,家父很樂意赴任。馬偕博士設宴接待,從此家父才解除食齋。於是家父當教鞭義塾之餘勤讀聖經,也参加教會的禮拜。最後成為馬偕博士的學生。該塾教職交給長男蕭田繼承之,而自己前往淡水。他是創設牛津學堂前的學生。當時無校舍,是在博士的自宅,野外山間水邊授課。後來蕭田也成為博士的學生。此後創設了牛津學堂,蕭東山,我蕭安居也入學讀書,畢業後各自受派駐各教堂。

家父畢業後歷任,後埔,和尚洲(今蘆洲),八里坌,後龍等教會。後來因家母陳稻逝世,家父才到社寮,在此地娶後妻,後又歷任崙仔頂,中港,波羅申拿宛,頭城,奇立丹卽湯仔城各教會。在後同教會在任中家父生病,駐任教堂工作受阻,馬偕博士特別的提供,在社寮島自己的休養山莊,供家父晚年的住宿。家父住宿此島,博士的山莊約一年療養,最後逝世在此地,家父自初見博士到逝世之間,得博士的關懷,誠受頗大的愛顧感激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