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225 布屏隔開男女席

首頁Home / 史話總目錄 / 教會史話題字/史話第一輯 史話第二輯 / 史話第三輯  /  史話第四輯 / 史話第五輯 / 史話第六輯 / 史話第七輯

教會史話 226-250

教會史話 251-275

教會史話 276-300


  1. 馬雅各名醫神技

  2. 馬醫生名傳四方

  3. 福音傳到台灣中部

  4. 烏牛欄潘開山武干

  5. 大社最早的領洗者

  6. 大社潘交根阿打歪

  7. 吳子光寓居岸裡社

  8. 岸裡社受封土賜姓

  9. 總土官阿穆派下

  10. 大社的早期進教者

  11. 內社首次領洗者

  12. 德馬太醫生

  13. 甘為霖受封駐府城

  14. 蘇格蘭出身的牧師

  15. 馬偕的蘇格蘭淵源

  16. 遙遠的臺灣!

  17. 我常與你同在!

  18. 馬偕抵打狗找李庥

  19. 從打狗到淡水

  20. 「女皇飯店」

  21. 南下到大社埔社

  22. 巴宰族裔的土名

  23. 尋找開山武干之裔

  24. 甘為霖府城初印象

  25. 布屏隔開男女席


 

  

    受命駐臺灣府城的宣教師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於1872220日,寫信提到府城亭仔腳禮拜堂參見《教會史話》 140)的情形及禮拜的次序,云:

    「府城的禮拜堂是不太大的長方形建築物,位於城內熱鬧的一條街指亭仔腳街。有一扇大門向街面,在禮拜時間中門是敞開的。禮拜時外廳都會有一大群漢人(Chinamen)站著聽裡面所談,或呆呆地看參加禮拜者在吟詩或向空在祈禱的情形。這些過路人被傳道者的聲音所吸引,而在禮拜中走出走入。往往會看到有乞丐、僧侶、老闆、苦力及各種人,擠來擠去,很想要多知道所傳新道理是什麼。有低木柵,將外廳與裡面隔開,裡面較廣大,排好椅條,供男性會友及慕道者坐用。在其盡尾處,放有桌及幾只椅,是專供舉行聖典禮聖餐之用。兩邊有高框,垂設藍布幔(high frames covered with blue cloth),劃區域供姊妹們坐。在此二布幔的中間有幾尺的通路,就在這中間置一小講臺,而傳道同工就是在講台上,以聖靈出來之能力講道。」(W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18The Messenger, June 1872, p.135)

    又云:「主日的禮拜,在上午10點及下午2點。上午禮拜的次序是吟詩、祈禱、十誡朗讀及簡釋、吟詩、祈禱、講道、祈禱、頌榮、祝禱。下午則無十誡的朗讀。禮拜后有訓練慕道者的時間。這種禮拜的安排及秩序,幾乎與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區內的各教會無二致。」(The Messenger, July 1872, p.160)

    早時在漢人社會,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不同群,授受不親;教會亦隨其俗,漢人禮拜堂隔開了男女席。南部有例,北部亦同。

    郭水龍牧師在其「大稻埕教會之回顧」見於該教會「慶祝設教八十週年紀念誌」1955年刊略述:「1885年清法講和。清政府賠償拜堂。重建新禮拜堂在牛磨車街,後來稱枋隙教會,落成後教會日盛,有李春生、李樂、黃瓊、黃添清及其他旅臺廈門來的信徒,皆集合在此拜堂敬拜。60年前不才初次到該堂,斯時傳道師李貴,拜堂輝煌齊整,對講臺至塔後之壁,以屏隔斷,雙平編紅布,雙平有進出各2個門,富戶之貴夫人小姐,坐轎至門,入拜堂聽,當時風俗男女授受不親,禮也,至日本佔台(1895)以後數年,此隔屏拆棄」。枋隙教會就是大稻埕教會之前身。

 

《台灣教會公報》 2151 主後199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