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 643 馬偕和蕭大醇傳道

首頁Home / 史話總目錄 / 教會史話題字/史話第一輯 史話第二輯 / 史話第三輯  /  史話第四輯 / 史話第五輯 / 史話第六輯 / 史話第七輯

教會史話 601-625

教會史話 651-675

教會史話 676-700


626  五月花號航海日誌

627  我認救主無驚愧恥

628  聖詩歌的歷史淵源

629  偉烈亞力的兩書誌

630  第一本漢文聖詩冊

631  開港前後的聖詩冊

632  植物學家的詩調

633  養心神詩和嚴清華

634  從匾額「春風」談起

635  馬偕的「逍遙學院」

636  馬偕述蕭大醇生涯

637  有關洪胡的備忘錄

638  再談崙仔頂的李恭   

639  艋舺蔡文從及其裔

640  略談蔡天註及其後

641  新港社出身的劉和

642  蔡生傳道生涯點滴

643  馬偕和蕭大醇傳道

644  陳榮輝的長女真仁

645  蕭田,蕭湖,蕭東山

646  幾座蕭家的墓碑文

647  陳清義成長的過程

648  柯維思長老的小傳

649  陳和在馬偕宅成婚

650  陳和牧會生活清苦

 


 

 

 

 

蕭大醇(18311892)是馬偕極尊重的學生。大醇去世,馬偕特具一函追述其一生(見《教會史話》636)。大醇的四男蕭安居牧師(18741964)為紀念馬偕,撰有「回想恩師」一文,文中也特別提到馬偕對其父的愛顧,從日文譯出如下:

馬偕博士初到五股坑傳教之際,聽說當地有位吃齋的儒生,就去拜訪並且贈送漢文聖經,這位儒生就是家父。其後馬偕博士在幾個禮拜堂兼設義塾,而聘家父為新店禮拜堂義塾的教席。家父赴任時,馬偕博士曾設宴款待,此時家父已不再持齋。家父在義塾教書,又讀聖經、作禮拜,最後成為博士的學生,就將教書的職交給長子蕭田,前往淡水。他是牛津學堂建設前的學生,當時並無校舍,就在博士的家、野外、山間水邊等處學習,其後子蕭田也成為博士的學生(關於「逍遙學院」時期的學生,參見《教會史話》634635)。牛津學堂創設後,蕭東山(大醇三男)、蕭安居前後入學,各人畢業後都在教會事奉。

家父學成,受派去後埔仔(按:後埔仔禮拜堂於1876618日落成,大醇何時被派駐堂不詳,妻陳稻、蕭田妻、次男蕭湖等,於1878227日在後埔仔受洗的。參見《教會史話》560)、和尚洲(今蘆洲)、八里坌、後龍等教會。家母(大醇元配陳稻死於188335日)死後,家父就往社寮島(和平島)在該地續弦,再出來傳道。歷任了崙仔頂(三角埔教會的前身)、中港(續弦妻於1886217日在中港受洗)、波羅申拿宛(今屬宜蘭縣五結鄉新店村,188328日設教。1890916日馬偕訪問該地時,有20戶,85人出席禮拜,45人領聖餐)、頭城(1886622日設教的)、奇立丹(即湯仔城,今屬宜蘭縣礁溪鄉,1883822日設教)等教會。家父就在奇立丹生病,堪不住職務,馬偕博士就將他在社寮島的別莊,開放給家父養病。家父在該山莊住了近一年,終於在該山莊去世。自從遇到馬偕博士以後,一直到死(大醇死於1892421日),家父受博士的愛顧甚大。[以上兩段,譯自《マツカイ博士業蹟》淡水學園,1939p.144括孤內按語是作者所加註]

附言:馬偕在社寮島,曾有房屋,作為別莊,一者來基隆地區時可居住,也可在此教導學生。據查,光緒二年(1876年)三月,馬偕曾向江建春以定價銀壹佰貳拾大圓,買下瓦屋二間。後來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九月向何全有永久租一筆建物敷地,以英尺計筆,東至西前面四丈九尺,後面計量五丈五尺,南至北計量六丈四尺。定價洋銀壹佰伍拾大圓。於一八八五年十二月七日在英國領事館登記在案。嗣後在其地上蓋一棟別莊。馬偕每逢夏天常來此避暑(參見郭和烈著《宣教師偕叡理牧師傳》pp.452-453)。蕭大醇就在馬偕的別莊去世的。

蕭大醇次男蕭湖,一八六八年生,本來進牛津學堂,但為照顧年老有病的父親,與父親住在一起。父別世後也就住在社寮島,經商(漁業)發展,變成社寮島上生意鼎盛的一家,傳子蕭宗榮,而孫蕭來發。大醇三男蕭東山,曾任傳道師,退休養老期間,住在社寮島二兄蕭湖處,受其姪子宗榮之照顧云。蕭大醇的長男田、三男東山任傳道師多年,四男安居任牧師,他們的生涯,或有機會再詳述(簡述可參見《教會史話》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