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 618 本仁約翰滄桑小傳

首頁Home / 史話總目錄 / 教會史話題字/史話第一輯 史話第二輯 / 史話第三輯  /  史話第四輯 / 史話第五輯 / 史話第六輯 / 史話第七輯

教會史話 626-650

教會史話 651-675

教會史話 676-700


601  幾種中文馬偕傳記

602  馬偕留下傳道日記

603  馬偕日記手稿出土

604  馬偕的身世和故鄉

605  馬偕故鄉巡禮之旅

606  佐拉開拓期的教會

607  高地式的宗教生活

608  馬偕童年的小故事

609  馬偕心儀的賓威廉

610  賓威廉的中國傳道

611  蘇格籣教會的創始

612  蘇格籣的教會規範

613  信仰告白和問答書

614  蘇格籣教會的離合

615  查麥士和自由教會

616  英國國教和清教徒

617  傳承接納三項信條 

618  本人約翰滄桑小傳

619  李查喀隆麥及其徒

620  倡導會眾制的布朗

621  布魯斯特長老小傳

622  浸信會在英國興起

623  威廉.布拉福特

624  普里茅斯殖民地史

625  《黑鬚番》及其譯本


 


本仁約翰(John Bunyan,16281688)是英國清教徒時期的傳教者,亦是文學家。其著《天路歷程》(Pilgrim Progress)是世界文學經典之一。他因不願遵奉英國國教會,亦不放棄傳教,而繫獄十多年,以下就是他的小傳。

本仁(又作文仁)於1628年出生於英格蘭貝都福(Bedford)郡下的小鎮伊律斯圖(Elstow)。貝都福成為他一生活動的中心,他出身卑微;繼父以補鍋盤為業謀生,受教育的時間甚短。16歲參加軍役其2年,1947年結婚,妻子瑪琍十分賢慧,帶2本書入門,一是《平民步上天國的路程》(Plain Man Pathway to Heaven),一是《敬虔的實行》(Practice of Piety)。

據他自述,他多年在罪惡中生活,直至聽了「是否脫離罪惡進天國或繼續犯罪進地獄」的道理,並領悟到耶穌基督的血洗清罪惡,始悔改。於1653年奧斯河(River Ouse)受浸,成了貝都福浸禮會的會友,經吉福牧師(Rev. John Gifford)的教導,1655年起就走上講道之行列。1656年妻瑪琍去世,1659年再娶,妻依利沙伯亦賢能。

1660年王室復辟,查理二世成為英格蘭及愛爾蘭的國王。查理二世為了鞏固王權及國教會的權威,有意壓制非國教會的各教會(被稱為自由教會),禁止未獲得國教會所發執照者講道。於是本仁被捕,如答應今後不再講道,禁錮三個月後可釋放,但他始終不肯,遂被囚禁6年。經短期釋放後再度被捕,直至1672年王下達「信教寬容令」(Declaration of Religious Indulgence),始獲釋,前後繫獄12年。

本仁在獄內,從事製飾帶(Laces)的工作,勉強養活家族。所勤讀的就是《聖經》及《福克斯的殉道者列傳》(奧秘,日夜和基督祈禱對話,靠無形無像但永存的神而得John Fox Book of Martyrs)。他背誦聖經、深諳其安慰,他也分享福音給獄友,並撰文著書。他的告白體自傳《對罪魁的豐盛恩惠》(Grace Abounding the Chief of Sinners ,就是在獄內所完成的。《天路歷程》的首部,也在出獄前就開始撰寫,直至1677年始刊行(其第二部出版於1684年,見天路歷程第二卷)。
本仁獲釋放後,就任貝德福浸信會牧師,牧會共18年其間一度再被捕(1673年王收回「信教寬容令」),經一段時間後獲釋。他深信浸禮是信仰告白,是浸信教會史上的名牧之一,但因為他不遵奉教會體制,所以亦自認為是公理宗信徒(Congregationalists)。

他不僅熱心於傳道,對每一位會友亦非常關懷。他去世於1688831日,之前為了要調解遠地一對父子的不和,騎馬旅行,遇大暴風雨,返途發燒,而不治。 

《天路歷程》首部是靈程經驗的寓意文學。有一「墮落者」,逃出「毀滅之城」,遇十字架,而成了「基督徒」。一路訪尋「天城」,途中遇各種各色的人物(如,智仁勇、心慈、敬虔、無知、善殺、弱質……)、狀況(如失望泥沼、浮華世界、疑惑城等)、危險與各種考驗,戰勝魔王……到達快樂山與天城。賓威廉(William Chalmers Burns, 1815-1868)曾意譯介紹給中文讀者(參見《教會史話》 90,爾後出現譯本甚多,不另列)。《天路歷程》第二部是姊妹作,也可以說是續篇,是「基督徒」的妻子尋訪天城的歷程。本仁的著作甚豐,有全集的出版,除《天路歷程》、自傳《豐盛恩惠》外,著名的仍有《聖戰》(Holy War)、《惡人的生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Mr. Badman)、《聖城.新耶路撒冷》(The Holy City, or the New Jerusalem)等等。

 

《台灣教會公報》 2638 2002922 p.13